昨天(28日)上午,随着北京住房基本保障试点工作进入到最后阶段,宣武区陶然亭街道的207户居民收到了一份“节日礼物”。通过在北京电视台直播的公开摇号程序,17户居民获得廉租房房源,190户居民获得经济适用房房源。
公开的制度安排是对以往经济适用房投放中所出现弊病的矫正。之前,在一些地方的经济适用房放号过程中,一度出现了暗箱操作的问题。一方面是期待能入住经济适用房的公众通宵甚至提前几天的排队,却难以如愿;但另一方面,经济适用房的房号却成为一些人的牟利工具,被私下倒卖,甚至在网上公开叫卖,最高开价被炒到16万元之巨。本身定位于社会保障性质的保障房,却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令人痛惜。
以公开透明的摇号抽签形式确定保障住房的分配,在北京尚属首次。这样的分配制度较好地体现了政府保障性住房的社会公平特征,能够有效地避免在行政主导分配制度下暗箱操作的问题。
但是,程序过程的正义性体现,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障性住房市场的供求矛盾。事实上,摇号抽签形式的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的问题。根据北京市建委的计划,今后5年,北京市每年需提供200万至25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此外,房改货币化后,中央在京和市属单位职工每年需要经济适用房大约在120万至150万平方米之间。这也就是说,北京市每年经济适用房的真正需求总量将超过300万平方米,甚至可能达到400万平方米。巨大的保障性住房需求形成了市场供给的缺口,据报道,北京经济适用房的市场供给缺口现达到9万套(6月1日《中国经营报》)。
正因为此,此次能够从500余户通过审核的家庭中,作为首批219户参加摇号的家庭,显然是“幸运儿”,还有更多的家庭在等待着。这次皆大欢喜的格局在现实中将依旧面临严峻的考验。抽签形式或许可解决暗箱操作问题,杜绝腐败,但市场中巨大的供求缺口会让摇号中奖者获得制度溢价的机会,有些人可以选择或明或暗地转手出售经济适用房,从而获得市场价差。这样的结局尽管在形式上优于“暗箱操作”,但是在本质上,两者都将损害经济适用房建造的初衷。
与经济适用房一房难求相对应的是,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中,最高端的房源供给总是显得非常充裕。上海的“汤臣一品”以均价每平方米11万的价格“傲视天下”,但从土地利用角度看,自2005年10月开盘至今仅寥寥数笔成交,长期的房源空置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以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众多的现状,在房产开发的比例选择上,理应限制土地浪费的开发举措,更加偏重于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需求。在政府实质掌控一级市场土地供应的格局下,理应借此矫正市场的逐利之心,更多体现出土地的公平保障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开摇号分配经济适用房才只是一个开始。
责编:金文建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