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目的标志指向海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按照规划北京中心城区将每年增加20至30处应急避难场所。
北京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拟入明年立法计划
近日,北京市规划委公布了《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今后北京中心城区将每年增加20至30处应急避难场所,市民只需步行5至15分钟,便可以进入“应急避难场所”。北京市地震局称,今后城八区将建成应急避难场所100多处。
已建避难场所可容纳200万人
“北京自2003年在元大都遗址公园建设了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目前已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有28处,可容纳200万人左右。”北京市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杨国宾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可用于功能性应急避难场所改建的空旷安全地带大约5300多公顷,通过实地考察,会有选择地将它们改造成为功能性避难场所。其中,建筑物相对密集的北京城八区内可望建成这样的场所100多处。
杨国宾说,2008年奥运会之前,功能性应急避难场所将在北京城八区内均衡推开。中心城区每年要完成20―30处,可容纳150万到200万人,各新城每年完成3到5处,可接纳6万到10万人,力争在2010年前完成所有大型避难场所―――市、区级公园、学校操场、体育场等避难场所的配套建设工作,基本满足市民疏散避难的需要。
“蓝底白色、奔跑的小人,这就是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杨国宾说,这些场所将统一标志,附近的道路也将设置疏散路线指示牌。按照标准,每个避难场所至少要安排两条以上的疏散道路,保证市民能够迅速抵达。
北京拟建救灾物流园区
杨国宾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应急救援场所的保障设施会越来越完善,也会更加人性化,更加实用。比如万寿公园、海淀公园,都有较为完善的“生命线”工程。除划定棚宿(居住)区外,还要配套建设应急供水、厕所、救灾指挥中心、监控、供电、医疗救护、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并配备消防器材等,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洗浴设施,设置应急停机坪等。
“应急救援场所里一般不会储存大量物资。”杨国宾表示,一旦发生地震等灾害,政府就会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市民疏散,并调配救援物资。据悉,北京市规划委已考虑在四、五环路附近,选择2至3处救灾性质的物流园区,用来储存救灾救援物资。
责编:金文建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