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经济频道 > 宏观 > 正文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李长安:通胀如影随形 改善民生优先

 

CCTV.com  2007年12月06日 07:17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内容速览]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把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对于我国而言,持续的物价上涨至少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改善民生造成负面影响:  首先,不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

专题:08宏调:“好”就一个字!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把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实际上,防止明显通胀不仅是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更是进一步改善民生工作的需要。

    从历史上来看,通胀几乎与市场经济的历史一样古老。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胀如影随形,而恶性的通货膨胀多次对社会民生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因此,世界各国政府普遍把控制通胀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曾经历了三次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8年和1994年。同样地,这三次通货膨胀均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民生受到了直接的冲击。

    从本质上来说,通胀就是物价总水平普遍而且持续地上涨。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通货膨胀的苗头已开始显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自从今年3月份CPI首次突破3%警戒线达到3.3%以来,CPI指数就一直维持在3%以上,10月份达到6.5%的高点,与8月创出的十年最高点持平。因此似可判断,明显通胀的阴影正在日益向我们逼近。

    对于我国而言,持续的物价上涨至少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改善民生造成负面影响:

    首先,不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从这次物价上涨的情况来看,涉及老百姓基本生活需求的必需品如猪肉、食用油、柴油、液化气等是此次推动CPI不断上新台阶的主要动力。而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无疑会对老百姓为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支出形成挤压。

    其次,不利于提高国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在收入分配中,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偏低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一个痼疾。以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为例,目前我国劳动工资只占GDP的15%左右,不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不少发展中国家。此外,通胀还能通过“强制储蓄效应”,把居民、企业持有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发行货币的政府部门,这无疑会进一步削弱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最后,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通胀具有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功能。对于收入水平不同的社会阶层,通胀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讲,依靠固定收入的人群在整体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会变小,而这些固定收入者绝大部分都是普通工薪阶层员工、领取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其中也包括不少低收入者,他们是通胀中的弱势群体,抗风险能力最差。相比之下,高收入者中不少人由于收入来源较多、资产分布较广,相应地抗通胀能力要强得多。于是,通胀条件下社会容易放大“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还处在结构性物价上涨阶段,尚未步入明显通胀区域。但在经济仍然过热、流动性依然过剩的背景下,出现明显通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如此,改善民生工作无疑将面临更大困难。因此,采取多种宏观调控措施,多管齐下,努力将明显通胀抑制在苗头阶段,就自然而然地将成为当前和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

  

责编:李菁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