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研究认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和就业的持久负面影响有限 资料图片
汇率不是化解国际收支失衡“万灵药”
临近岁末,随着11月份CPI数据的公布,如何防止通胀形势继续恶化一时成为各方讨论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种政策建议和预测中,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的字眼频繁出现。
巧合的是,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日前在北京开幕。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12日表示,汇率弹性对中国抵御通货膨胀风险“尤其重要”,人民币更快升值符合中国利益。一时间,人民币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有专家认为,过去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坏处想得比较多,因为当时国内通胀压力并不大,但是现在通胀压力越来越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防止通胀进一步扩大作为明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在这种情形下,两害相权取其轻,升值有利于抑制输入型通胀。
升值和通胀之间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人民币加速升值能否成为逼退通胀的“奇兵”?
通胀阴影有所加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受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我国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9%。另据统计,1月-11月份累计,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6%。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8月至11月,我国的CPI上涨幅度已经连续四个月超过6%,其中11月更是达到6.9%,创下自1996年12月以来的新高。
面对CPI的迅速攀升,很多专家表示了担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旗帜鲜明地表示,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率已经明显超过了年初的控制目标,且有进一步上升的危险。他认为,应进一步出台反通货膨胀政策,不能坐等通货膨胀迹象更加明显。
事实上,为了防止CPI涨幅的上升,今年以来央行已先后五次加息,并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继续收紧货币。此外,发改委、商务部也采取了多种手段保证市场供应,严防价格上涨。但从不断创出新高的CPI涨幅来看,收效尚不明显。
面对越来越大的通胀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明年宏观调控的两大首要任务之一。
加快升值呼声再起
昨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于7.3568,较前日上涨了79个基点。这已是人民币本周以来连续第四个交易日上涨。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达到10%左右,今年以来的累计升值幅度为6%,超过了一年前市场预测的5%的年度升幅。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自央行在《2007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来稳定通胀预期之后”,市场关于汇率可能会在宏观调控中被委以重任的猜测开始明显增多。
央行行长周小川11月18在南非开普敦参加G20央行行长会议时表示,中国当前的官方利率水平基本合适,但央行正密切关注经济数据。
业内人士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央行在利率政策上正越来越谨慎,今后一段时间利率政策可能让位于汇率政策,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可能加快。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近日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来看加息空间越来越窄,紧缩政策更多应依赖数量型工具和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他预测,2008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将在10%左右,年底对美元达到6.57的水平。他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于抑制输入型通货膨胀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相信,政府将重视使用人民币汇率工具,从而将明年的CPI涨幅控制在4.0%-4.5%的水平。”哈继铭指出。
余永定则认为,在目前情况下,通过汇率升值以减少贸易顺差的政策目标,同紧缩货币以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目标正好并行不悖。升值的加快不仅有助于实现贸易平衡,而且可以为货币紧缩留出更大空间。
此外,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11月22日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指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总量偏热与结构失衡的问题,基本原因在于人民币币值被低估,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没有跟上中国生产力和竞争力上升的速度。
谢伏瞻认为,当前最根本的措施是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的弹性。
升值能否抑制通胀
那么,人民币加速究竟能否有效抑制通胀?综合上述专家观点不难发现,认为加速升值能够缓解通胀的不外乎有下面两个理由。
第一,在美元疲软的情况下,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涨,而中国作为大宗商品净进口国,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容易传导至国内。人民币升值可以使得进口成本相对降低,抑制输入型通胀。
中金公司显然赞成这种观点。哈继铭认为,美元加速贬值将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提供支撑,近期PPI的抬头就显示了这种迹象。过去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坏处想得比较多,因为当时国内通胀压力并不大,但是现在通胀压力越来越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防止通胀进一步扩大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在这种情形下,两害相权取其轻,升值有利于抑制输入型通胀。
中金公司的有关研究发现,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每升值10%,其他条件不变,中国CPI涨幅短期内将下降0.8个百分点,长期将下降3.2个百分点。
第二,人民币加速升值将有助于减小外贸顺差,从而减少基础货币投放,流动性过剩的状况也将由此减轻,这将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
此种观点认为,通胀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和国内货币投放过多、流动性过剩有关。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国青测算,国内CPI涨幅超过2%的部分有60%-70%由货币因素推动。为此,抑制通胀还需继续收紧货币供给。
央行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9.9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5%。尽管较上月末低0.02个百分点,但已经连续5个月同比涨幅超过18%。业内人士指出,上述数据显示,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要判断上述两种观点能否成立,有必要客观、全面地分析当前通胀的主要原因。
主流观点认为,目前国内的通胀体现为结构性、阶段性上涨,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拉动。其次,外部因素对国内价格上涨起到显著推动作用。由此看来,本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外部因素带来的通胀压力。
央行在《2007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指出,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各国的实践均表明,本币升值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在对资源性产品进口依赖程度加大的背景下,本币适度升值有利于降低以本币计价的进口成本上涨幅度。虽然这种传导会存在一定的时滞,但长期来看,名义有效汇率变化会对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产生明显影响。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此次通胀主要是国内部分食品短期供不应求引起的,人民币加快升值可能无助于缓解通胀压力。
在本月12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战略经济对话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就表示,目前中国的CPI增幅主要是食品涨价占很大比重。对于是否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或调整货币价格,来有效解决CPI上涨问题,央行正在认真研究。他坦言,这一问题可能会有一定争议。
短期不宜升值太快
尽管业界对升值能否抑制国内通胀存在异议,但专家普遍认为,短期内人民币不宜升值太快。此外,在汇率升值的同时,还可以增加汇率弹性,并辅之以其他政策,以免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商务部副部长陈德铭12日在中美第三次战略经济对话上表示,商务部从来都不反对人民币升值,但是反对人民币过快升值,反对超过极限的、不合理的升值,反对不符合国情和承受能力的过快升值。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人民币升值的确可以调整我国外贸顺差过大的进出口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流动性的形成机制,起到抑制通胀的作用。但是,如果人民币进行大幅升值,将对出口型企业产生巨大杀伤力,会直接导致出口产品价格刚性上涨,出口数量急剧下降。在内需不足的现实下,国内无法消化这些由于人民币升值而导致出口下降的部分,则有可能使经济增长出现滑坡、由通胀转为通缩,危害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他进一步指出,人民币升值速度固然可以适度加快,但依旧需遵循主动性、渐进性与可控性的原则。其中渐进性至关重要,因为一旦违背渐进性原则,一次性大幅升值,将有可能导致经济失控并丧失货币调控的主动权。为有效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还应在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扩大的同时,加大利率、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的作用力度。
谈及人民币合理的升值幅度,余永定认为,中国目前实行的是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考虑到中国目前的严重结构性问题,企业缺乏必要的应变能力,锁定汇率风险的各种金融工具仍不发达,完全按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率还为时过早。另一方面,考虑到中国的双顺差、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形势的恶化,较大幅度升值难以避免。他认为,至于什么是合理、均衡水平谁也说不准,只有通过试错的方法解决。(记者 但有为)
责编:李菁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