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首页 > 经济频道 > 人物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王小广:治理结构性物价过快增长要多管齐下

 

CCTV.com  2008年02月02日 10:30  来源:中国金融  
[内容速览]  当前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并不意味着已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

  当前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并不意味着已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但其对中低收入家庭影响巨大,因此它变成了十分紧迫的民生问题。治理结构性物价过快增长,不能仅靠传统的升息等抑制总需求的办法,而要多管齐下

  2007年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均创本轮经济周期以来的新高,特别最近半年来以CPI衡量的通货膨胀率明显上升,正因为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双防”目标,即防止经济出现全面过热及防止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2007年7月份开始CPI增幅突破5%,之后四个月均处于6%以上,物价加快上升的趋势相当明显,程度也强于2004年,而且工资、原料成本上升也较为明显,一些人开始担心我国又要出现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高通货膨胀趋势。某些专家甚至断言,全球新一轮高通胀趋势正在形成。不过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并不意味着已出现了全面的通货膨胀。此轮物价上涨不是总量失衡问题,而是结构失衡问题的反映。其对中低收入家庭影响巨大,因此它变成了十分紧迫的民生问题。治理结构性物价过快增长,不能仅靠传统的升息等抑制总需求的办法,而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结构性物价上涨的表现

  笔者认为,此轮物价加速上涨主要是由于粮食类产品供给不足的短期冲击,是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并不意味着已出现了全面的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的结构性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是物价加速上涨的根本动力来自于食品价格的剧烈变动。2007年1~11月累计CPI增长4.6%中,食品价格上涨影响超过了80%,非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不到20%。而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又是受一些粮食产品价格较快增长和肉类价格大幅攀升的带动。食品价格上升一部分是由于一些原料产品供给的冲击,另一部分是由于农产品贸易条件恶化及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导致的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后的回归。从这两方面原因看,这种价格上升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与货币供应量增长没有太大关系。与此相应的非食品类价格增长率一直不高,2004年以来非食品价格月度增长率一直在0.5%~1.5%之间波动,没有出现任何加速增长的迹象。非食品价格上涨是经济增长内在的价格增长,明显的通货膨胀一定是这部分在加速上涨。以2007年为例,CPI的八大构成中,从绝对涨幅来讲,也是“五升三降”的态势。2007年1~11月累计,衣着类同比下降了0.5%,交通通讯类下降了0.9%,文化娱乐类下降了1%。家庭设备用品类、医疗保健类涨幅均不足2%。因此,这不是全面通货膨胀。

  二是经济增长快的地方或区域,物价增长较慢,而经济增长慢的地方或区域,物价涨幅较大。就城乡而言,农村物价涨幅明显高于城市,而且在城市中,大城市的物价涨幅低于中小城市。如2007年1~10月累计,农村CPI增长为5%,比城市高0.9个百分点;1~9月累计36个大中城市CPI增幅为3.2%,比全部城市平均值低0.7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农村恩格尔系数明显高于城市,在物价增长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带动时,农村的CPI增长必然会高于城市。中小城市物价高于大城市也是由于其恩格尔系数较高。就区域而言,发达地区CPI增幅小于中西部落后地区。从经济增长率来讲,本轮经济增长中,基本上是大城市快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快于农村,沿海发达地区快于中西部地区,如果是典型的通货膨胀,应该是经济增长越快通胀率越高。从这一点也可以证明当前的物价上涨并不是全面的通货膨胀。

  另外,我们还要认识到,CPI上涨与流动性过剩关系不大,货币不是导致CPI上涨的主要原因。多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M2都保持了17%~19%快速增长水平,2006年以来虽然M1增速明显加快,这反映了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但由于实体经济中绝大多数产品并不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相反是多数产品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结果,流动性过剩问题(资金供给总额偏多,流动性强的资金增长偏快)冲击的不是物价,而是资产价格,导致房地产与股票价格的明显上升,并加剧投资需求的膨胀(投资的膨胀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通过增加产能抑制产品价格上涨),即近期货币供应量增加或流动性过剩与CPI关系并不紧密。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原因主要不是货币方面因素,因此其持续性不会很强。

  结构性的物价上涨还有一层意义需要强调。即结构性物价上涨包含着价格结构的合理调整。也就是此轮物价上涨是由于农产品和其他资源、要素价格的合理回归而引起的。这与货币供应量过多而引起的货币贬值过程明显不同。另外,就物价与收入增长的对比来看,明显的通胀必然降低购买力水平,但近期所引起的购买力下降并不明显,2001~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同期物价增长1.4%,实际增长9.5%;2007年1~9月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2%,CPI增长4.1%,实际增长8.7%,即购买力略有下降。不过,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对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影响很大,因为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慢,而且其恩格尔系数高,在同样的价格水平下,其购买力下降会比较明显。如2001~2006年,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年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8.5%、9.7%、11.1%和14.5%。正因为如此,中低收入以下群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最深。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一方面努力抑制食品价格过快增长,另一方面要提高对中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力度。

  治理结构性物价过快增长要多管齐下

  治理结构性物价过快增长,不能仅靠传统的升息等抑制总需求的办法,而要多管齐下。首先,要继续小幅升息,逐步改变实际负利率的状况。不过,由于2007年先后六次加息,我国的1年期存款利率水平与中期均衡利率水平越来越近,因此,未来升息的空间也不大。二是增加短缺农产品的供给,提高农业的技术进步率,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增长。增加短缺农产品的供给,一方面要增加技术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自给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水利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时,要加强国家对重要农产品储备的调节作用。三是增加对城镇和农村中低收入家庭的食品补贴。提高城镇最低生活标准,解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困难。四是通过信息引导、规范市场行为,减弱通胀预期。尽管目前社会对通胀的预期明显较强,许多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都表现出强烈的涨价冲动,虽然我们承认通胀预期对通胀的强化作用,但如果实体经济总体并不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持续而明显的通货膨胀也是难以发生的。2004年通胀预期也是比较强的,但2005年物价增幅照样回落,预期必须与市场实际状态相一致时才能强化通货膨胀趋势。除部分农产品外,目前大多数工业品是供大于求的,并不存在长期性内在大幅涨价条件。五是要抑制公共服务品和垄断型产品或服务的“搭车”涨价。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

责编:金文建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