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经济频道 > 宏观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争辩平抑通胀之道:从紧政策是否应不择手段

 

CCTV.com  2008年03月01日 08:0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内容速览]  面对居高不下的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中国的经济学家们终于在通胀和经济过热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但不同的观点并未就此寂声,针对通胀的成因和政策纾解的途径又起争议。陆磊表示,通胀如果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那就可以采取无差异的紧缩政策,即可以用货币政策的各种工具,包括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

  争论,从2007年延续到2008年。

  面对居高不下的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中国的经济学家们终于在通胀和经济过热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但不同的观点并未就此寂声,针对通胀的成因和政策纾解的途径又起争议。2008年中国的宏调将走向何方?中国的银行业又将在信贷紧缩的大势下经历怎样的转型之痛?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本报记者走访相关学者、官员,力求廓清其中的交锋和可能的解决之道。

  "成本推动型"还是"货币推动型"

  今年1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达到了7.1%,而经济学家们对于今年通胀的预测都不乐观。

  对于通胀的成因,国内一直存在两派观点,一派认为通胀是由成本推动引起的,另一派则认为通胀仅仅是因为货币推动的。

  中金公司2月中旬发布一份题为<粮价、猪价和"人价">的调研报告认为,近期我国食品价格上涨基本属于成本推动型。主要源于供应不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扬、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粮价飙升推高粮食进口成本并传导至国内粮价。

  中金公司在调研中发现,许多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认为新劳动合同法构成劳动力成本上涨压力,并可能影响招聘用工计划。而行业竞争激烈的企业短期内难以涨价,盈利能力将明显减弱,并可能影响就业的增长。中长期来看,行业内并购和整合将强化企业定价能力,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终将传导至产品价格,推高通货膨胀。

  广东金融学院教授陆磊也认为目前的通胀属于成本推动型,但他认为推动的动力来自于国外,即美元贬值,引起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基础产品价格上涨,从而推高成本。

  而支持货币推动型的经济学家则认为由于人民币升值不够彻底,从而造成中国的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而增加的外汇储备被央行转化为等额的基础货币在国内市场发放,过多的货币引发了通货膨胀。

  对此陆磊表示,对外汇储备增加而多投放的货币,央行一直在进行大力的货币回笼。央行每季度的对冲数据都是公开的,对冲的效果完全可以算出来。他认为,由于外汇储备多投放的基础货币基本是全额对冲。

  而"极端的货币主义者"宋国青则坚持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成本的单位仍是货币单位,钱多了,成本就会上涨,这中间就多了一个环节"。

  宋国青指出,目前货币度量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一些指标看不清楚。如果不以广义货币供应量M2,而是考虑更宽口径的货币统计,中国的货币增长更为迅速。这以"其它金融性公司负债"的增长最为明显。

  央行数据显示公布的"其它金融性公司负债"数据自2006年1月份以来迅猛增长,这一项在2006年1月份为1620亿元,到2007年11月增长到22138亿元,22个月增加了12.7倍,2007年11月比上年同月增长了2.36倍。

  "这部分货币应包括在一个更广义的货币中,这样更广义货币的增长率就大幅度高于M2的增长率。"宋国青指出。

  另一方面,宋国青称,银行也在通过其他方式扩大额度控制之外的信用。金融机构外汇存贷款差猛烈增加,外汇贷款增加多而企业外汇存款增加较少,表明外汇贷款主要被用于套汇而非用于流动资金。显示出银行有很强的扩大贷款动机,也有增加额度外贷款的相当大余地。

  而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则表示,定义结构性通胀或者成本型通胀很危险,通胀就是一个货币问题,不这样认识,会延误治理时机。

  限制货币供给应"不择手段"?

  对于通胀,大家都开出了货币紧缩的药方。但对于通胀成因认识的不同,将有不同的紧缩方法。

  陆磊表示,通胀如果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那就可以采取无差异的紧缩政策,即可以用货币政策的各种工具,包括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

  宋国青认为,货币供给过于猛烈造成了目前高通胀局面,政府应在短期内"不择手段"限制货币供给。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对付通胀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息。但陆磊认为,目前的利率政策难以发挥作用,因为人民币利率无法影响美国。"我不排除央行加息的可能,但我认为加息不会有作用。"

  正是由于这种判断,陆磊认为数量工具是必要的,但价格工具不必要。他表示,数量工具还可以解决金融不稳定问题,因为将银行的钱收进央行,避免了银行扩张,减少了银行大规模出现不良资产的可能。而利率大幅度上升可能带来企业大面积违约,从而带来金融不稳定。

  而宋国青认为货币政策应该以控制通货膨胀为单一目标,不考虑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目标之间的权衡。

  他表示,从国外和中国的经验看,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目标之间权衡的政策考虑往往导致通货膨胀率节节上升和经济波动。"目前的最大危险还不是通货膨胀本身,而是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宋国青说。

  但陆磊认为,如果不考虑经济增长,将可能引发经济衰退,进而引发较高的失业率,并形成不稳定因素。

  "从紧"之下银行转型大考

  无论如何,"从紧"政策对2008年的银行业来说,将是一场大考。实际上,各大银行在年初制定今年工作计划时,都将宏观从紧作为面临的首要考验。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信贷紧缩政策很难在2008年下半年有松动的可能。"2月29日,一位国有商业银行人士在展望"两会"关于信贷政策是否发生变化时,如此回应道。在其看来,在1月份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8036亿元,同比猛增2373亿元的背景下,对银行的信贷紧缩"只会加强,不会放缓"。

  事实上,自去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定调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之后,金融界就充斥着银行业发展"危"与"机"的论调。

  "在繁荣的背后,都积累着危机因素。"2007年12月8日,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参加中国企业领袖年会时不无忧虑地说道。彼时,距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仅三天。

  这位中国本土最佳零售银行的领导者,在谈到2008年中国银行业可能面对的大势时,提醒与会的企业界和投资界的精英们要注意中央的货币从紧信号。"过去10年都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不仅要控制总量,还要控制货币投放的节奏。不仅要总量控制,还要按需控制。对于企业来说,这可能面临很多的危机和困难,但是对于银行来说,危机比企业绝对不差。"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来,改变中资银行过度依赖利息收入,及时推动银行业战略转型仍是很重要的任务。而这场由纾缓宏观经济过热逻辑推演开的信贷紧缩,于中资银行而言则是一场转型大考:从传统的存贷业务更多转向中间业务;从公司业务转向零售业务。

  而经营转型的话题也在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年初的工作会议上不断被强调。

  郭田勇认为,在这轮信贷紧缩中,由于国有大行拥有相对较充裕的资金和国际化程度较高,可能会受影响较小,"但是,由于央行在2007年一直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等非行政性手段来紧缩流动性,对中小银行的资金成本造成压力,如果今年延续此种调控思路,中小银行的经营会受到相对较大的影响"。

  "过去几年,虽然银行业也一直在谈转型、谈改革,但是丰厚的利差让很多银行缺乏积极性和行动力,可以说,转型的压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大过。"郭田勇说。

  

  

  

  

责编:金文建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