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现象,即上市公司股东所持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称为流通股,而公开发行前股份暂不上市交易的,称为非流通股。股权分置改革其本质是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提出一定的对价,换取非流通股能够在一定时期后流通。
吴晓求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股权分置改革并不是以企业股东大会通过股改方案为终结的,这仅仅是走了一步,等走完十步了,这才能说中国的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了。而在这个过程中,目前大小非解禁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已经成为很大的问题。”
根据上市公司减持公告统计显示,今年3月份,“大小非解禁”已经带来了一个减持“小高潮”。
所谓“大小非解禁”是指股权分置改革时,限制了一些上市公司的部分股票上市流通的日期,受限制上市的股票就是非流通股,其中的大部分叫大非,小部分叫小非。解禁是指非流通股到了可以上市交易的日期。
“2008年的‘大小非解禁’就像是洪峰,凸显出‘堤坝不牢固’这一制度缺失,如果中国资本市场因为这个问题损失太大,那就说明我们的股权分置改革所谓的‘成功’是要打折扣的。”吴晓求分析说。
在吴晓求看来,虽然市场存在“大小非”股东的套现冲动,但由于目前不存在大宗股票交易制度,使得“大小非”股东不得不向二级市场抛售股票,致使整个市场产生恐慌情绪,进而丧失信心。
他说:“这就像明明可以通过‘批发制度’完成的交易,却只能通过‘零售制度’加以施行,势必会打乱供需平衡和交易节奏,使得股市下跌失控。这是较为明显的制度缺失。因此,监管层应该对‘大小非解禁’有新的考虑,比如建立大宗股票交易制度等跟进的配套措施。”
再融资、创业板都应押后
据了解,在中国平安千亿融资计划出台之后,吴晓求在经济学家中属于“铁杆”的反对派,并以“疯狂的”、“盲目的”、“完全非理性的”等词汇形容此行为。
“再融资本质是市场行为,但企业需要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而对于像中国平安这样以股权投资为目的的疯狂的、盲目的再融资行为监管层应该限制。”吴晓求说。
他进一步表示:“中国平安想要利用廉价的融资平台找筹码,进行海外股权投资,想做全球第一,这是完全不符合现实的。企业可以有梦想,但应该先把主营业务做扎实了。在这个问题上监管层应该更多地体察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