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经济频道 > 财经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洋品牌奶粉纷纷蹿至各种商品涨价的领跑地位

 

CCTV.com  2008年05月05日 09:1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内容速览]  在经历了一轮抢购涨价之后,洋品牌奶粉纷纷蹿至各种商品涨价的领跑地位。黎焕友、王丁棉等业内专家强烈呼吁,洋品牌奶粉涨价事件,凸显出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价格运作缺乏监管。

  在经历了一轮抢购涨价之后,洋品牌奶粉纷纷蹿至各种商品涨价的领跑地位。记者对广州市物价部门公布的监测数据追踪比较发现,广州市场上一个月内有十余种食品涨价,其中洋品牌奶粉最高涨幅达到30.2%,高居榜首。面对高价的奶粉,消费者只得一声叹息。

  记者一路追踪洋品牌奶粉的涨价路径,从市场传出涨价预期信息到超市奶粉价格的步步走高,从不约而同的一齐涨价到推出各种促销手段,有专家对此严厉地指出,这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社会责任缺失而导演的一场闹剧。同时,在我国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时期,专家们建议,跨国公司在华调价行为应尽快纳入到价格监管体系。

  洋奶粉成为“首涨”

  记者通过对广州市物价部门监测数据追踪比较后发现,在一个月内十余种涨价食品的涨幅,进口奶粉的涨幅位居榜首,部分品牌高达30.2%。三大洋品牌奶粉惠氏、美赞臣和多美滋每罐均提价超过或接近10元。

  4月初广州市一些大型超市的奶粉价格齐刷刷地上涨了。对于涨价原因,大部分企业都把原因归结为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扬。据惠氏华南区公共事务部经理余平介绍,涨价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其中主要原料乳清蛋白价格上涨了70%、脱脂乳粉的价格上涨了109%。美赞臣广州有限公司对外事务部杨韵也称,因为主要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产品也相应涨价。

  因此,各洋品牌奶粉于4月初先后调价。惠氏称,其平均涨价幅度在7%,而美赞臣平均涨价幅度则在8%。雅培、惠氏、雀巢等进口品牌奶粉每罐的价格逼近200元心理大关。然而,到了终端销售市场,洋奶粉的涨幅被层层加码,一路走高,有的品牌竟高至30%。

  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王丁棉对此明确地指出,奶粉生产企业提价接近10%,但市场上奶粉涨价有的却高达了30%,奶粉销售环节以远高于生产企业提价幅度在销售,巨大的差额被流通环节的商家赚取了。

  谁在玩弄价格游戏

  然而,让人看不懂的是,洋奶粉在市场涨价后频频推出促销手段。有的品牌在超市竟推出“购买四罐奶粉送毛毯”等促销活动。 消费者王运清很纳闷:“一方面这些洋品牌奶粉声称因生产成本增加而涨价,一方面又在不顾销售成本增加而大做促销活动,跨国公司变着花样在搅乱市场。到底上涨的价格存在多少虚高的成分?这些跨国公司是不是在利用成本上涨作为涨价的借口?”

  黎焕友全程密切跟踪奶粉涨价事件。他指出,企业因为原材料涨价而调高产品价格本是企业自身的市场行为,但却由此演绎了一起抢购――断供――涨价的闹剧,其实质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整个供应链社会责任缺失。“跨国公司在很多环节上若加强自律,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这些市场波动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黎焕友说,综观洋品牌奶粉涨价全过程,首先是跨国公司无视中国的消费习惯,将涨价消息提前散布出去,引发了抢购风潮,再次印证了“涨价预期比涨价本身更可怕”的市场经济规律。“这种消息也许在国外或是中国市场的其他时期,不足以掀起什么风浪,但是在中国高物价的敏感时期,这条信息便会被无限制地放大传播开去,产生了较为恶劣的市场影响,最终引发抢购断货。”紧接着,跨国公司又通过供货不及时加剧了市场的紧缺程度。目前,奶粉价格上调了,他们又玩起了市场促销。

  “更为重要的是,在跨国公司整个供应链中,生产商对经销商通常都制订了严格的价格监管措施,包括定出市场指导价以及监督经销商参照市场指导价来销售产品等。但奶粉目前涨幅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生产商没有对经销商进行严格的价格监管,经销商便擅自加价助推了价格高涨。”黎焕友指出。

  跨国公司应纳入监管

  此次洋品牌奶粉涨价造成了奶品市场波动,给奶品市场秩序带来了已现或潜在的不良影响。

  市场信息同时表明,在洋品牌奶粉涨价的带动下,国产奶粉较一个月前也出现了8%-10%的涨幅,国产液态奶也上涨了14%。

  黎焕友严肃地指出:“更可怕的是,在中国处于抑制通货膨胀的艰难时期,这种涨价行为可能会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多米骨牌效应:某种产品涨价――相关产品涨价――产业链涨价,其后果相当严重。”由于奶粉价格上涨,以此为原材料的饮料、雪糕等商品价格也呈现上涨趋势。

  黎焕友、王丁棉等业内专家强烈呼吁,洋品牌奶粉涨价事件,凸显出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价格运作缺乏监管。由于许多国外品牌产品已在中国市场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某种程度上实质拥有着行业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其调价行为波及面广、影响大,极易引起行业跟风涨价、市场异动等不良现象,跨国公司调整价格等行为理应纳入到国家监管的范畴。

责编:李菁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