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传统工艺"木雕"和"广彩"都面临"传承难"的尴尬:"木雕"难出精品,"广彩"有市无价。昨日,由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向东生率队的广州市政协委员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到广州市木雕家具工艺厂、艺海古典家私厂和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进行了调研。传统工艺从业者呼吁政府提供更多的帮助,以使传统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但也有从业人员表示,传统工业想保持生命力,"如果一味靠救济,神仙也帮不了。"关键是在创作上要创新,同时要研究市场。
艺海古典家私厂的厂长杨虾和他的弟弟杨广海当年都是广州木雕工艺的起源地--广州市木雕家具工艺厂的骨干,后来"自立门户"开了家具厂。"虽然木雕家具有市场,但已经很难出精品了。""培养一个真正的木雕工艺师,至少需要十年时间。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难沉下心来钻研这门工艺了。"记者在该厂看到许多年轻的工人,"他们大多待不长,稍稍学到一些技艺就会出去开厂,制造一些粗糙红木家具,成本低,也好销。以前很受欢迎的木雕小件、宫灯和樟木箱已经在市场上很难见到了。"艺海古典家私厂的工艺美术师杨广海告诉记者,一套五件的"古龙可乐"椅单雕花就需200多天,而要完成造型和制作又需4个多月。"年轻人都不愿意来学这个。"
广州市木雕家具工艺厂厂长丁国强则说,他们厂现在陷入了包袱重、后继乏人的窘境。"我们现在在慢慢地变卖厂房,希望能维持到大家退休。"
丁国强呼吁政府能够建基金来研究发展传统工艺美术,还希望传统工艺企业能够享受一定的退税优惠。
记者在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看到,所有瓷器上的花,都由人工描画。一个大型花瓶从设计到描画,至少要几十天。据介绍,广彩主要是用来外销,但由于近几年来,无论是人工还是材料,成本增加,但在国际上的价格始终上不去,即使有市场,但还是亏本的,"卖一个亏一个"。
"在2003年遭遇海湾战争,以中东为主要外销市场的广彩受挫,在当时供大于求的环境中,行业内出现恶性竞争,许多厂家因此倒闭。"
研究人士:面临困境的主要是老国企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相关研究人员认为,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它既有物质的一面,如各时期的工艺精品,也有非物质的一面,如各个时期的技艺。这两者都需要保护和传承。
研究人员表示,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传统工艺企业的产品由国家统购统销,企业不需要关注销售市场,创作人员工资也是固定的,他们可以不计时间,不计材料进行创作,也容易出精品。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进入市场,需要自产自销。由于老企业管理机制老化,旧的生产形式不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职工观念陈旧,离退休职工包袱也日益加重,使得公有制老企业逐渐走上了不景气之路。随着行业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迅猛兴起,打破了以往由少数厂家垄断行业生产的局面。造成了对原有公有制老企业的强大冲击。许多技术人员离开原有企业,自立门户,使原有公有制老企业丧失了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因此,要保护传统工艺,企业自身也需要自律自强。
另类声音:传统工艺不能等着政府保护
对于传统工艺行内一片"呼救声",已经把自己的骨雕作品成功推向国际市场的广州仲华精艺雕刻厂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靳兆光则唱起了"反调",他认为,传统工艺中的大师们的确需要保护,"但也不能躺在传统文化上睡大觉,要求像熊猫一样被保护起来。"他说,传统工艺只能自己救自己,那就是不断创新。如果一味靠等待救济,那么"神仙也保护不了"。
靳兆光说,工艺美术品,既是艺术品,也是工艺品,必须赋予它新的生命力。"首先在创作上要创新。必须根据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生活习惯设计作品,需要大师们改变观念,让作品走进家庭,才能有经济效益。""另外,必须研究市场。考虑到各个层次的消费水平和购买力,有的放失地推出产品。我和我太太每年都会到欧美市场去了解市场,看看人家的博物馆有些什么样的藏品,什么样的装饰品受欢迎。这样,我就可以根据不同阶层的人群的喜好和消费力来推出不同风格和不同价格的工艺品。"
成功范例:广州骨雕已成功走向世界
在广州的传统工艺中,有一门工艺一直保持着生命力。那就是由牙雕工艺转化而成的骨雕。大量的广州骨雕工艺品也通过企业驻美国纽约的贸易服务中心走向了国际市场。
1988年,已经意识到牙雕工艺的局限性、曾任牙雕专业厂技术科长的高级工艺师靳兆光与同是牙雕工艺师的妻子在罗冲围搭起简陋的工场,开始了创新骨雕工艺的探索。他们每天早出晚归骑几小时自行车在居所与工场之间奔波,终于摸索出一套比较满意的骨雕设计制作工艺。1989年,国际上通过了禁止象牙贸易协定,广州象牙工艺企业大受影响,传统牙雕绝技面临失传,一度令艺人们忧心如焚。就在这一年,靳兆光的第一件大型骨雕精品《福聚蓬莱》诞生了。
从1995年以来,广交会都有专设摊位展现靳兆光骨雕作品。目前在广州从事骨雕创作的熟练技师和工艺设计人员等上百人,绝大部分都从事或学习过牙雕技艺并从事骨雕创作,他们几乎全都是以民营企业为依托。
责编: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