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是我国对世界的郑重承诺,也是推动我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机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用好这个机遇,我国在借鉴世界各国举办奥运会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采取多种措施,既认真做好奥运会各项筹备工作,又借势发展奥运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现代奥运会百年来第一次在我国举办。我国经济增长增添了奥运因素后,极大提升了市场人气,拉动了奥运筹办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进而对其他区域和相关行业的投资产生关联影响。2007年是与奥运会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场馆建设投资的最后一个整年。在这一年,我国经济增长在连续4年超过10%的基础上达到11.9%。
主办城市北京和6个协办城市,利用筹备奥运会之机,大力推动经济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北京获得奥运会举办权后的2002年至2006年5年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12.1%,比奥运会筹办前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出1.8个百分点。经济持续增长,直接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7年北京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3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上限,较2001年增长了1倍。同时,北京及奥运会协办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水平都有快速提升。以轨道交通为例,2001年北京只有约54公里的地铁运营线路,在整个公共客运交通系统中的客运量分担率只有10%左右,大大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几年来,北京轨道交通建设明显提速,到2008年7月轨道交通总里程已达到200公里,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此外,高速公路和机场新航站楼建设、环境治理和环保设施投入、信息化建设以及水电气热等生活设施建设和改造,也进入了快车道。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的同时,由于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模式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北京落实“绿色奥运”理念,加大环保和生态建设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降低单位GDP能耗的约束性指标。2006年北京单位GDP能耗下降5.25%,是全国仅有的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地区;2007年北京单位GDP能耗下降6.04%,在全国完成节能降耗任务最好。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用筹办奥运会之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节能减排。例如,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有计划搬迁钢铁、化工等企业,整体关闭山区小煤矿;鼓励和引导与奥运有关的第三产业发展,形成以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现代流通、信息传输、房地产、旅游会展和文化体育等为主导产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07年底,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2002年的61.3%提高到72.1%。此外,北京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技术进步,推动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充分利用奥运经济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北京奥运经济的一大贡献。
扩展奥运经济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北京奥运会有可能创造一系列新的纪录:吉祥物数量和销售收入将创造历届奥运会之最,市场开发收入将创造新水平,场馆建设的规模与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奥运会火炬传递将创造火炬手最多、传递时间最长、传递距离最长和传递海拔最高4项新纪录。
奥运经济是注意力经济、品牌经济,也是借力经济。所谓借力,就是借助奥运会的巨大影响,提高经济发展的规模、水平和质量。我国在筹办奥运会过程中,努力将奥运经济的作用扩展到最大限度。例如,让更多的城市参与奥运会的举办。北京奥运会涉及的举办城市,除了主办城市北京,还有两个项目城市――山东青岛(帆船)和香港(马术),四个足球预赛城市――上海、天津、辽宁沈阳和河北秦皇岛。而这七个奥运城市,基本涵盖了我国三大经济圈,即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以广州为龙头的珠三角经济圈、以北京和天津为龙头的环渤海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圈也是推动我国经济30年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地区。让更多的城市参与奥运会筹办,不仅能使更多的城市借力发展经济,也能扩大这些城市在世界上的影响。
北京奥运会涉及7个城市,筹办奥运会推动了这些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发展。一是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为保证奥运会顺利举办,相关城市加大了城市改造力度,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二是提升区域产业结构水平。奥运会为区域建筑和建材业、环保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以及传媒和广告业带来商机,从而为奥运会举办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提升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大规模的奥运投资以及与奥运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工业产品等方面的供应,这就为举办城市周边地区及其他非奥运会举办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进而推动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实施奥运品牌战略扩大我国经济影响
奥运会是全球关注的体育盛会,通过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提升主办国的影响力,在一定意义上应当看作奥运经济的重要内容。
奥运会为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08年是奥运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我国的迅速发展对世界意味着什么,国际上对此众说纷纭。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可以进一步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形象、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巨大的社会进步,让世界人民认识到我国和平发展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力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这种影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因为主办国、主办城市形象的提升会直接促进投资的增长和旅游经济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投资环境的改善,带动一系列的投资和消费活动,从而引发大量商机,带动经济增长。
奥运会为打造主办城市品牌、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为了充分挖掘奥运会带来的全球品牌效应,北京充分利用项目招投标、企业咨询、海外推介、国际交流等机会向世界展示北京的新形象、新面貌,塑造城市品牌。通过深入挖掘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丰富城市的人文内涵,提升城市品牌的内在价值;通过重点打造文化牌、旅游牌、高科技牌、环境牌,使城市布局、场馆建设、生态环境等更具中国特色,让北京城市品牌更具人文魅力。我国目前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还是一个品牌小国。2008年奥运会是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展示自己、推进品牌战略的最好平台。
实际上,与奥运会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场馆建设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是有限的。相对于这些有形影响,奥运会对于主办国经济发展环境、开放度、国家声誉和形象等方面的无形影响,则是更长久、更有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说,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经济有着更长远的影响。现代经济学愈来愈看重人们心理预期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北京举办奥运会,提升了我国居民的心理预期,成为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因素之一。
加强引导和谋划降低后奥运风险
为举办奥运会,需要修建大量体育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以满足奥运会短期的超常需求。随着奥运会的结束,这种需求急剧衰退。这种巨大的投资需求落差,正是后奥运经济风险形成的基本原因。除了由投资下降所导致的经济增长波动,后奥运经济风险还表现在体育场馆利用不足所带来的资源闲置。北京在筹办奥运会之初,就对防范后奥运经济风险有了明确认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这种风险。
合理引导投资。北京在建设奥运工程的同时,及时制定新的投资规划和方向,以推动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北京“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新城建设、新农村建设、轨道交通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投资领域相继实施,将对奥运会之后的投资增长起到拉动作用。
在场馆利用方面,尽早谋划,未雨绸缪。北京在筹办奥运会之初,在奥运场馆选址、规划和设计等方面,就考虑到赛后利用问题。在筹办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此问题的认识。例如,增加临时场馆建设;将一些场馆建在大学校园内,奥运会后这些场馆就直接为大学生体育活动新增了体育设施。此外,还建立社会化的投融资机制来缓解资金压力和资源闲置风险。在北京奥运场馆建设中,社会投资占投资总额一半以上,使政府投资压力减小了许多,而企业也可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机遇。其他项目投资大多是企业联合体公开竞标,然后投资、运营。这种机制,对控制投资规模和赛后利用都大有好处。(陈剑 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执行会长)
责编: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