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一封名为“致持有人的一封信”,从位于新上海国际大厦的华安基金公司紧急发出,目的地是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持有人。
此前一天,大洋彼岸的美国巨人雷曼兄弟倒下的时候,魁伟的身躯不幸砸中了中国的华安基金,和旗下基金身后的万名投资者。这封信迟来的信,便是为了提示已经发生的风险。
在巴克莱银行和美国银行放弃接管之后,15日上午,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行美国雷曼兄弟控股公司,被迫向位于曼哈顿的美国破产法庭申请破产保护。
今年以来,雷曼市值已经下跌了94%,该公司总资产为6390亿美元,但目前负债已达6130亿美元。
这场“金融海啸”的史上最大金融破产案,迅速在中国基金市场产生反应。华安基金首当其冲。其旗下QDII产品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结构性保本票据的保本责任人,正是雷曼兄弟控股公司。
“我们对这个消息感到十分震惊!”华安基金相关人士表示。
9月15日,华安基金网站“最新更新”一栏上便出现了“华安国际配置基金风险提示”的公告,并用加粗字体醒目标注。提示表示,“极端情况下”,该基金正常赎回业务 “将无法开放”,本金可能“受到损失”,对基金的“存续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当天短时间内,该公告的访问量就已经超过300次。
15日,记者在与华安相关人员联系时得知,华安因此突发事件而紧急加班。不久,便在华安的网站上看到其发布的“风险提示”公告。
“我们还在同雷曼方面进行确认和沟通保本票据的损失情况。”记者15日以投资者身份咨询,华安基金客服专员解释说,“一有新的情况和进展我们会随时公告。”
雷曼兄弟中国区主席杨志中15日对记者表示,一直与其他意向投资者在接触,将分割收购雷曼的业务,包括业绩不错的中国区,但是暂时不能透露收购者的名字。
“最坏的打算是清盘”,华安基金的人士向记者承认,并建议记者尽快赎回。从第一只基金公司QDII产品,到如今突陷危机中心,华安基金和他的国际配置正在切切实实感受次贷危机带来的寒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基金业内人士质疑到,这封迟来的提示信之前,华安基金在做什么?
唇亡齿寒
成立于2006年11月的华安国际配置,曾经身披基金公司第一只QDII产品的光环。
2006年9月13日,华安国际配置正式发行。但因当时投资者对QDII 基金持观望态度,该基金并没有受到投资者太多的热捧。通过展期发行,才终于2006年11月成立。规模只近2亿美元,远远低于5亿美元的计划募集规模。
如果说展期成立,让华安国际配置感受到来自国内市场的凉意,那此次来自雷曼破产的冲击,华安感受到的应是“唇亡齿寒”。
根据《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基金合同》和《华安国际配置基金产品说明书》的有关规定,该基金第一个投资周期为五年。在第一个投资周期内,本基金投资于结构性保本票据,其所对应资金通过一定的结构和机制全额配置于收益资产与保本资产。
而其保本人正是雷曼兄弟金融公司(Lehman Brothers Finance SA.)。该公司负责就基金在第一个投资周期内投资的结构性保本票据向票据发行人提供100%本金保本。负责为其提供保本支付义务的,正是其母公司:雷曼兄弟控股集团公司。
雷曼兄弟下属的另一家公司,雷曼兄弟国际公司(欧洲) (Lehman Brothers International(Europe))为该结构性保本票据提供每月一次的交易。
与此同时,雷曼兄弟特殊金融公司还是华安国际配置基金保本票据的基础资产之一的零息票据的发行人。
结构性票据(Structured Notes)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结合了固定收益产品和衍生性金融产品的创新理财工具。
华安国际配置投资的结构性保本票据,则是由票据发行人发行的并由保本人提供到期保本的五年期美元保本票据。但却属于流通受限制不能自由转让的基金资产。
基金产品设计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想在全球市场获取稳健的投资收益,依靠国外投行买类似的保本票据是很常见的,尤其在早期发行的QDII产品中。而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是第一只基金系QDII,对外是宣称华安参与资产管理,实质很可能是全权交由海外管理,华安只是作为雷曼和投资者之间的一个渠道,无需承担任何风险。而该基金所投资证券的发行人,也就是已经递交破产申请的雷曼兄弟,才是对基金持有人承担责任的主角。
也有业内专业人士表示,华安国际配置基金保本票据的保本人和部分产品的发行人申请破产保护,其资产也将随之会被冻结,基本上失去了保本的作用,因此,雷曼兄弟的破产,使得该基金遭遇了其产品说明中所列示的风险。
该基金产品说明书中列示,结构性保本票据被提前终止的风险就包括保本人不能履约的风险。即保本人雷曼兄弟因解散、破产、撤销等事由,不能履行保本人义务。
基金持有人的权利能否得到保障,则全在于“破产公司是否进行履约”。上述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