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经济频道 > 人物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田文科:一个普通村官的创业之旅

 

CCTV.com  2009年03月16日 10:15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百人榜”获奖者系列访谈②

  田文科:一个普通村官的创业之旅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崔晓林 /山东报道

  人物志

  田文科,山东省荣成市西霞口村党支部书记、西霞口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在2008年由《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系列评选活动中,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农林牧渔业十大领军人物”。

  心语

  “社会上总把我说成是新农村建设的模范,是转变农村产业结构的‘先行者’。其实说心里话,我没那么重要,也没想那么远大,我最大的愿望,是让我们的村民都过上好日子。”

  在妻子眼中,他是“傻瓜”——在外面吃饭,他经常因为舍不得剩下的残羹剩饭,而把盘子底一扫而光,然后回家躺床上直喊肚子胀;

  在村民眼中,他是英雄——在他的带领下,曾经贫穷的小渔村一跃成为“全国十佳小康村“,村民过上了做梦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

  在记者眼中,他有些“神奇”——没有骄人的学历,没有超常的阅历,一个朴素的村级干部,竟带领他的村民创造出55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

  他叫田文科,现任山东省荣成市西霞口村党支部书记、西霞口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2008年12月20日,因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的突出贡献,田文科入选《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系列评选之“农林牧渔业十大领军人物”。

  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官,是如何把一个小渔村带上致富之路?一个弹丸之地,怎么就发展起包括造船、物流、国际港口、旅游、海珍品养殖等众多产业?2月18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进西霞口,对田文科进行了独家专访。

  “一个点子”改变一个村的命运

  西霞口集团办公楼里,田文科正和班子成员一起商讨扩大海珍品养殖面积的事,记者的来访,令田文科有些局促,他一再表示,其实自己就做了一个村支书该做的事情,没什么值得炫耀的,是党的富民政策,让西霞口人过上了好日子。

  谈起西霞口村的致富之路,就一定要从30年前说起。1977年,当时不到30岁的田文科就任西霞口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当书记的第一年,西霞口村的粮食产量就从全公社倒数第一,一跃成为全公社第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田文科坐不住了,经过几个晚上的反复琢磨,他提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想法:“咱不种地了,咱打渔!”

  “打渔摸虾,耽误庄稼”,这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举动,当即遭到了不少村民的抵触,“当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速度越来越快,商品繁荣的时代就要来临,而我们村本来就有一个渔业大队,有出海打渔的条件,为什么不干?”提起当时的情景,田文科至今记忆犹新。

  田文科带领村民向大海里要吃食的举动,看似一个灵光闪现的“点子”,其实正迎合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上个世纪70年末到80年代初,中国的商品市场还处在极度匮乏时期,城里人家过年才能吃上几条带鱼,而且还凭票供应。那时候,西霞口村的十几条机动渔船喊着号子下海,惊动了邻村甚至上级政府,大家在怀疑中观望着,揣测着,等待着……

  满船舱欢跳的鱼儿,跳乱了观望者的心思,却让田文科和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新鲜的海产品迅速成为山东乃至全国农贸市场的抢手货,前来拉鱼的汽车挤满了通往县城的公路。西霞口村的孩子背上了新书包,穿上了新衣裳,贫穷太久了的农民,都不敢相信眼前的情景是真实的。

  打渔的第一年,西霞口村就挣得了300万元的纯利润,由此,西霞口踏上了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大道。

  之后的3年时间里,山东沿海的渔业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各地纷纷成立渔业公司,专业捕捞队数以千计,沿海的百姓尝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甜头,西霞口村的渔业队伍也在迅速扩大,村里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村级渔业公司,西霞口也跻身山东省村级单位的“首富”,彻底摆脱了贫困。而此时,田文科又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把渔船卖了,咱不打渔了,改修船!

  “打渔吃的是资源饭,慢慢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同时,大规模的海上捕捞,导致生态破坏严重,当时我的想法是,我们要转变,从渔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田文科告诉记者,这一转变比较痛苦,当时渔业经济异常繁荣,效益十分可观,就在这个产业最鼎盛的时期,西霞口选择了退出。

1/2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