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光木
3月,又到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季节。25日的数据说,中石油去年的利润降了,但是高管的薪水涨了;27日的数据说,中国建设银行2008年净利润增长34%,该行高管自愿降薪10%左右。尽管这些银行高管的薪水都没有超过财政部制订的中国版“限薪令”,但是仍然难解公众的疑惑。(《中国青年报》3月30日)
央企高管的高薪并不是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的新生现象,而是近几年来舆论的关注焦点和矛头所向,究其原因,与其说是央企高管的年薪高得不靠谱,还不如说是他们的年薪是高是低以及高到何种程度本身没有谱。于是就造成了央企高管们的年薪涨也不对,降也不好的不良局面。
那么,这些高管们的年薪到底高好一些还是低好一些呢,换句话说,他们的年薪究竟应该涨还是跌呢?我想,这绝不仅仅是当下的全球经济危机决定的,更决定于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性质、高管们的贡献以及民意等等。比如,中石化昨天公布的2008 年度报告显示,该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超过两成达到1.45万亿,净利锐减47.5%只有297 亿,但中石化高管普遍涨薪,其中总裁王天普薪酬从2007年的82.5万提高到84.4万元。按理说,80多万的年薪在央企高管们的年薪队伍中只能算是小个,应该屈居后列,但舆论还是毫不客气地投了反对票,其主要原因并不是80多万的年薪太高了,而是拿多少年薪本身没有谱,主要表现没有走民意“批准”的程序。
民意批准央企高管的年薪水平表面上看似程序问题,而实质上却是对纳税人的尊重问题。因为这些央企在普通民众的眼里,都是有着政府背景,或多或少享受着政策资源的红顶公司,让舆论和公众参与央企高管的年薪制定,与人大代表参与国家和地方立法、预算批准并没有本质区别。当然,两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首先,央企不是公共部门,民意无法直接作用于高管们的年薪,充其量也只能通过企业职工大会或职代会的形式予以间接呈现;其次,舆论对高管们的高薪持有异议其实是对其背后的定薪机制不满的表现,也就是说,民意完全不必眼红于他们的高薪,而只须参与制定定薪机制,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如果央企高管们的年薪是涨是跌靠谱了一些,制度化了一些,民意也不会激愤到这番田地。
说到这里,我们仿佛就能够得出“央企高管们的年薪是民意问题”的结论,其实不然,原因就在于这些高管们的年薪机制违背了民意,才使得本不应该成其为民意问题的年薪问题成为了民意问题,涨或跌两面都不讨好,两面都是针。在我看来,央企高管的年薪就好比是成品油的价格,什么时候调整价格以及调整多少,本不应该由民意说了算,而应该取决于国际原油价格和加工成本,正是由于国内油价的调整不靠谱,才使得油价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民意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定论,什么时候央企高管们的薪水不再是民意问题,而成为纯粹的既定规则下的技术操作问题了,也就意味着成熟的定薪机制形成了,从而距离央企成本利润的合理分担分配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形成也就太不遥远了。
责编: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