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频道 > 人物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李若谷:人民币已经半国际化 推进须稳扎稳打

 

CCTV.com  2009年04月02日 11:20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上海证券报  

  似乎在一夜之间,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讨论陡然升温。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际是否成熟?推进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现实困难又在哪里?近日,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报独家采访了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兼行长李若谷。

  早在一年前的首届陆家嘴论坛上,李若谷就提出,人民币已基本具备各种兑换条件,应让其国际化,使人民币变成国际交易的手段。而在今年两会期间,他又表示,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面临良好时机。

  人民币国际化时机成熟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很高,您认为推进这项工作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

  李若谷: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有两个方面要注意。第一是要有意识,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刻意去推动没什么用,但是一定要有意识,能推的时候一定要去做。比方说,现在周边有些国家与地区愿意用人民币,也没有必要阻止。当然,它不愿意用你也别非得让别人用。货币的信誉完全是自然而然的。

  第二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是要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没有经济实力,想推也推不动。现在正好是时机,一来是周边国家和地区愿意接受人民币。此外,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把人民币换成美元再提供给人家不是太复杂了吗?而且美元也不稳定,也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还不如直接提供人民币。

  人民币的国际化具备这些条件,但不等于说机会就真正来了。因为中国在很多方面没有准备好,比方金融市场的深度、金融人才等还有很大的差距。伴随着我们人力资源的不断壮大,人民币国际化将逐渐成熟。

  此时就需要政策支持。比如,是否允许人家拿人民币返回来买我国的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呢?此问题已经属于资本账户开放的问题了,这就需要政策支持了。比方说,我允许你买,那怎么买呢?个人都来建立账户买,恐怕不合适,口子也不可能一下子开那么大。可以允许通过中国国内的合格投资者,通过中央银行批准的投资者在他们那里建立账户,由他们代为购买国债。在两个央行之间,关于人民币的结算、出入境等等要有协议,政府要提供便利。

  现在外国政府有这方面的需求吗?愿意过来买债券吗?

  李若谷:这不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他们持有人民币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作为储备的一部分,他们需要购买能灵活变现的资产,第一位就是中国国债,其次是3A级的公司债,或者是金融债。另外就是买中国的资产,它拿了人民币不能放着,或者储存在你的中央银行或者商业银行生息。

  这次金融危机是不是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

  李若谷:说促进也可以,更准确地说,是人民币国际化条件更成熟了。不能说金融危机了就怎么样,我觉得人民币走向国际是无法阻挡的客观现实,它早晚要走向国际。

  国际化过程仍需防范风险

  在您看来它是不是已经开始国际化?

  李若谷:确实是已经开始了,这从允许香港使用人民币的时候已经开始了。虽然有两万元的限制,但是两万元可以换成港币和美元,所以说不是等于半国际化了吗?另外,从用的角度来说,人民币在海外很多地方已经可以使用了,比如说银联卡,在很多地方可以使用,这个实际上也是人民币结算。另外,以前我在人民银行的时候搞过调查,比如芝加哥、温哥华、欧洲一些地方航空港,人民币实际上是可以兑换的。再加上现在边贸、边境大量使用人民币,实际也是半国际化,无论是否承认也好,它实际上已经是事实。这些现象都说明,人民币走向国际不仅仅是哪一个时点的机会,而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加强的过程。

  中央目前在推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这是否也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李若谷: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试点对于其国际化很有用。因为如果人民币用于贸易结算,等于国外允许我国用人民币买他们的东西,他们有了人民币的收入后,要么兑换成美元,要么允许他们存在我们这里,或者买我们的债券,总得有出路,这是一个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

  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李若谷:主要是建立方便的途径,还有就是要注意防范风险,这其中有假币、国际炒作等风险。还有就是随着业务量越来越大,现金流量会不断增加,所以要推银行卡的使用,这都是要做的事情。另外就是货币政策,人民币国际化之后等于我们的货币像美元,可能三分之二在国外流通,量足够大的时候会影响我们的货币政策,如果国外吸纳能力很强的话,我们的货币发行量再大也会不起作用。根据现在对货币的定义,银行卡也是货币,和现金又不太一样,这些问题都需要做出一定的安排处理。这是属于风险的防范。因为我们没有经验,所以虽然人民币国际化是好事,但是我们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

责编:金文建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