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频道 > 国内财经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农村文化消费向何处去? 人均46.4元少得可怜

 

CCTV.com  2009年04月06日 10:16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348元减去208.7元,等于多少?139.3元——这是2008年,中国平均一个农户全年文化消费的金额。按一家3口人计算,合每人46.4元。与每月两三百元购书费的都市白领相比,广大农民的文化销售支出实在“微不足道”。

  农业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每个农户的文化服务支出平均348.0元(含208.7元的学杂费支出),这比2007年只高出2元,而2007年却比2006年高出25.6元,去年的经济形势无疑影响到了农村文化消费。

  与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相比,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增长也相对缓慢。以吉林省为例,2008年,该省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1071.80元,同比增加74.5元,增长7.4%;而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341.7元,同比增加2.05元,仅增长0.6%。

  日前,云南省出台意见,从今年起,省级财政将每年按照农民人均5角钱的标准补助文化惠农活动,此举为全国首例。媒体分析称,文化补助政策有利于弥补农村公共文化经费的不足,而“云南先行之后,各地应该随之跟进”。

  西陈村的文化“切片”

  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现状到底是怎样的?记者老家位于河南省柘城县起台镇西陈村,现试以该村为例做乡村文化消费市场的“切片”。

  村里18岁至45岁的青壮年绝大多数外出打工,45岁以上的人是主要农业劳动力。相应地,中老年农民和少年儿童成为村里文化消费的主要对象。虽然村里每年繁忙劳动生产时间不足4个月,闲暇和半闲暇时间较长,孩子们也有寒暑等多个假期,但长时间的闲暇并没有带来高质量的休闲消费。村里没有图书室,没有文体活动设施,外出旅游更是多数村民不敢想的。

  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看电视、听收音机,较为单一,只有少数人有条件阅读报纸杂志,上网对绝大多数村民来说更是奢望。

  西陈村唯一一位到国外(新加坡)读书并工作的陈先生说,当城里孩子“看演出、进影院、逛书店、观展览”的时候,村里的小孩正在捉蚂蚱、玩泥巴。“买个报纸都没地方。”一位近60岁的大爷说,给读小学的孙子买本作文书,他需要花5元钱车费到25公里之外的县城,“很麻烦”。

  对于每人年均46.4元的文化消费,部分村民并不认同。在他们看来,如果将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等也算进去的话,则远远超过这个数。农闲时节打麻将,是村里男人的主要娱乐,而一直以来,农村人情消费花样繁多,借债送礼现象并不鲜见,同时,婚丧嫁娶亦有越办越奢的趋势。现在办一场婚事至少要花两万元,这往往需要一个青年打工四五年才能挣够。

  潜在的“巨大”市场

  为了解农村文化消费需求的真实状况,2008年河北省新华书店集团公司进行巡回展销,实地调研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他们发现,流动供书、流动售书受到广泛欢迎,显示“农村文化消费品市场具有很大潜力,但尚不成熟,需要下大力气进行开发和培育”。

  中部的山西省太原市为应对金融危机,2009年打出4张“文化牌”,其中第3张牌即为“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项目”,以期拉动农村文化消费。《陕西文化发展报告(2009)》则提到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辽宁省沈阳市也把促进文化消费作为保增长的重要方式,今年拟建60个乡镇文化站、556个农家书屋,此两项投资总额超过2000万元。

  国家发改委研究显示:人均纯收入增加1元,会引起农村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消费需求相应增加0.10-0.19元,边际效应远远大于同样情况下城镇居民增加的0.06-0.07元。从这种意义上说,与增加城市居民收入相比,增加农民收入更利于拉动文化产业发展。

责编:陈平丽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