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刺激政策需要更好的金融服务——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
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已达4.58万亿元,超过往年全年新增贷款金额,为历年所罕见。如果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5万亿元的目标来估算,目前新增信贷已完成全年信贷指标的90%以上。很多经济界人士开始讨论银行今后的贷款发放及经营风险等问题。就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刺激政策等相关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
防止金融风险跨业、跨市场转移
中国经济时报:前3个月,商业银行贷款增长明显加快,很多商业银行将贷款服务对象集中于和政府投资计划有关的大项目和大企业,这类项目银行抵押担保要求往往被降得很低。部分银行在资金投放上受地方政府的压力,可能会放松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使资金流向经济前景不好的项目,风险也随之加大。
张承惠:这些问题显然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纵观历史上的“泡沫经济”,大多与过度刺激经济的政策失误有关。我们应该把握力度,避免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潜在风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既要支持中国经济走出低谷,又要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防止不良贷款大幅度、快速反弹。
为此,从监管部门角度看,要注意防止金融风险跨业、跨市场转移,严格防范创新业务风险和误导性销售,防范关联企业贷款风险。从金融机构角度看,在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强化危机意识和风险管理,避免发生重大失误。
推进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从去年9月开始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初显成效,而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必然导致货币政策传导阻滞。您认为应如何推进金融改革?
张承惠:我们推进金融改革,造就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应该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建设。
首先,应该丰富资本市场品种,发展多种交易商品。近两年中国债券市场有了长足发展,2008年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中央银行票据)29381亿元,其中企业债券发行额同比增长68.7%。尽管如此,企业债比例仍然偏低(2008年占比为30%);发行市场分割,企业债、上市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分属三个行政管理部门,发行标准和程序皆不统一。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中国债券市场的运行效率,也会带来较大风险。
下一步改革应尽快理清监管思路,整合分割的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统一监管规则,规范交易行为。另一方面,对企业承兑票据、REITs等产品的发展,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并提前对市场进行规范。
其次,多层次加快资本市场建设。目前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建设已完成,有望于5月1日正式开启。私募股权交易市场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下一步需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设计和调整市场布局。
最后,进一步放开管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一是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小型信贷机构。二是逐步放开民间信贷。
目前,人民银行正在加快制定《放贷人条例》,对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的地位给予法律支持。这意味着将给予资金拥有者更自由的运用资金。民间信贷的“阳光化”,将有利于打破银行垄断的信贷市场格局,使资金得到更有效率的配置,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据估计,目前民间资本总量大约在两万亿元上下,一旦这些资本被激活,势必对中国经济走出金融危机阴影产生巨大作用。
将银行资金优势与小额贷款公司网络整合
中国经济时报:从长远看,后续资金不足将是制约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瓶颈,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张承惠:一个可行之道是通过金融创新将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和小额贷款公司的网络优势有机整合,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民、微型企业和其他创业者的融资需求。同时,加快建设和完善信用担保机制。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目前是扩大信贷的好时机,但由于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客户群实力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贷款风险很大,银行也因此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针对这种情况,各级政府正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发展信用担保行业,帮助其降低业务风险。今后在担保机制、建设多种担保方式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此外,应加快落实多种抵押担保形式的有关规定,抓紧进行股权和企业股权质押登记,大型农用设备、林权抵押登记,纠纷处理办法等配套制度建设,提高抵押品市场的流转效率。
责编: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