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频道 > 国内财经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筹备倒计时:上海世博会五大“悬念”解析

 

CCTV.com  2009年05月01日 17:28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5月1日电(记者吴宇 季明 潘清)一年后的今天,上海世博会的大门将向世界敞开。在迎来世人越来越多关注的同时,进入“冲刺”阶段的世博会筹备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悬念”或者挑战。新华社记者为此采访了世博会组织者及上海市相关部门。

  会有退展吗?

  据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介绍,迄今为止,已有23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上海世博会,其中200个签署了参展合同,世博大家庭的成员共同创造了世博会参展新纪录。但是,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无疑增加了本届世博会国际参展的不确定性。大约半年前,个别受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国家,就曾在“退展”与“不退展”的问题上左右摇摆。

  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进步的盛会,是全球范围内新技术、新理念、新文化的“大熔炉”,对促进各国的交流合作以及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可谓“善莫大焉”。但不可否认的是,参与世博会需要人财物的投入,需要政府、民众和社会各界投入智慧和热情,无论对参展方还是主办方都是如此。在金融危机面前,如果个别参展方选择解决最现实的困难而暂缓考虑世博会,包括个别国家最终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上海,也是可以理解的。

  事实上,退展一定程度上是世博会的“常见现象”。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曾有179个国家和19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展,最后25个参展方退展,退展率达12%;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129个国家和8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展,最后12个参展方退展,退展率达8%。何况,这两届世博会都未曾遭遇类似当前的金融危机。

  洪浩认为,作为主办方,中国政府希望上海世博会成为全世界“共襄盛举、共享成果”的盛会,并竭尽全力为参展方提供一切帮助和便利。但最终参展与否,是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自主选择。

  世博场馆能按时完成吗?

  与退展一样,办世博历史上,相关场馆的建设或布展直至世博会开幕仍未完成的现象,也不算稀奇。有的世博会还遭遇罢工、火灾等变故,影响了相关场馆按时按质开放。

  据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华君铎介绍,世博会是一个多边舞台,举办世博会需要相关参展方共同努力、协作配合。最典型的是参展方的自建馆,其建设进度很难由世博会组织者决定。

  上海世博会正式参展方的自建馆,大约有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报名建设,其数量同样为历届之最。目前,已有近一半的自建馆陆续开工,大多数自建馆拥有了较完整的设计方案。但从工期的角度衡量,要想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完成土建、布展、调试和试运营,无疑需要相关参展方和组织者共同加倍努力。

  上海世博会组织者有一个非正式的“内部目标”,就是要将世博会开幕时仍未完成的自建馆数量控制到最低限度,为广大海内外参观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观展环境。

  除了自建馆,由组织者负责的中国馆、主题馆、演艺中心等永久性场馆,由组织者建设并提供给参展方的租赁馆和联合馆,由一些企业投资建设的企业馆,也是世博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这些场馆的总体建设进度正常,但工期同样偏紧。

  “热门”展馆人人都能进吗?

  东道国馆历来都是世博会上最受关注的展馆,何况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是整个世博园区最高、最大的一座新建场馆。还有一些造型优美奇特的自建馆,包括一些企业馆,在世博会筹备期间,就已受到广泛关注。

  这些可能的“热门”展馆,人人都能进去参观吗?组织者的回答是:本届世博会200个左右的展馆和展位有望吸引全世界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参展规模和参观人数均极为庞大。世博会的每一个展馆均有容量限制,预计最大展馆的观众容量也只有4万人次左右,不会超过整个园区日均参观者总量的十分之一,这意味着只有少数人能走进中国国家馆等“热门”展馆。

  组织者强调,为了应对短期内的大客流,将某个展馆建得“无限大”,既不经济也不现实。何况相比往届世博会的东道国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面积和观众接待量都已创下世博会之最。组织者希望每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世博会主题的精彩演绎,都能得到参观者的欣赏,而不是仅仅一两个展馆特别受到青睐。

  回顾往届世博会,即便人们能进入一些“热门”展馆参观,也经常需要排上几小时的队。排队,可能是世博会上最需要为观众理解和接受的一个“无奈现象”。

  举办期间会否关闭工厂“保”空气?

  在世博会举办期间,会不会为了保证空气质量,临时关闭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冒烟”工厂?对国内游客进入上海,会不会采取限制措施?

  记者从权威部门了解到,鉴于上海通江达海,空气质量比北方大多数城市好的实际情况,世博会举办期间,将不会采取临时关闭污染工厂、“保”空气质量的措施。更重要的是,举办世博会,要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安全保障的关系,无论是工厂还是游客,上海都将力争做到“常态管理”,最大程度避免因举办世博会给广大企业和老百姓带来额外的负担和不便。

  不关工厂,并不意味着世博会期间上海在环保领域没有作为。上海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将继续坚持依法处置,甚至关停;在汽车尾气排放、火电厂排尘等领域,也将加大整治力度,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面对7000万人次的现场参观者,上海不仅不会对国内游客进城采取限制措施,相反,还要创造更加方便的交通、餐饮、住宿环境,吸引国内游客有序参观世博会。

  但是,世博会184天会期,平均每天40万人次的参观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无论对世博园区、还是整个上海,都是巨大的考验。如何在城市常态管理的条件下,实现世博会举办期间城市的安全、有序、高效运转,是出给上海的一道待解难题。

  “文明指数”能达标吗?

  去年底,上海市第一次公布了迎世博城市文明指数测评结果:78.95。借助世博会,上海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当前的文明水平及与举办世博会所要达到的标准之间的差距。

  上海在全国城市中率先开展文明指数测评,是为了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是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一次探索和实践。

  相隔100天,上海公布了迎世博第二次城市文明指数测评结果,80.35的指数虽比第一次略有提高,但仍不尽如人意。

  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马春雷称,仅在秩序文明领域,上海目前就存在6方面突出问题:一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违规停放现象仍较严重;二是中小马路路口交通违规频发;三是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现象普遍;四是交通站点环境差、秩序乱;五是公共厕所卫生和设施状况堪忧;六是公共场所消防隐患犹存,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可喜的是,从今年3月到明年4月世博会开幕前,上海以每月重点组织3次集中行动的方式,通过全民参与,提升城市文明指数:每月5日为“文明服务日”,倡导窗口行业规范服务、优质服务、文明服务、微笑服务;每月15日为“环境清洁日”,营造“人人动手清洁环境,全民参与爱护环境”的社会氛围;每月25日为“公共秩序日”,倡导公共场所排队等候,乘坐扶梯左行右立,地铁公交礼貌让座,文明出行遵守秩序。

  人们期望,因举办世博而吹拂的文明新风,一直不要停歇;因举办世博而激发起的对未来城市美好生活的梦想,永远不要放弃。

责编:陈平丽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