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忙族”遍布世界各地
“穷忙族”在英文中就是“working poor”。目前,日本已经有将近400万的家庭处于这种状态。中国台湾的“穷忙族”也已日渐成形,人数不断增多。但是,“穷忙族”一词的源头并不是日本或者中国台湾,而是从欧洲传到日本,由日本再传到韩国、中国。
据估计,美国有500万人过着“辛勤工作却朝不保夕”的生活;在德国,穷忙族人数超过100万。“穷忙族”已在世界各国蔓延,从欧美、日本、韩国到中国,他们随着产业调整(劳动力市场变化)、金融风暴(失业率增加)、知识经济时代(无技术含量劳力贬值)、保障制度缺失(缺乏临时工作保障)而来。据日本专家统计,过去10年,美国的工作狂增加了5成,日本增加了7成,中国增加了4成。
国内的一项在线调查结果也令人触目惊心——75%的人自认为是“穷忙族”。这个比例显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中国人口众多,也就意味着“穷忙”族人数的庞大。
中关村的“加班族”在北京闻名遐迩,以致中关村附近写字楼“左岸工社”的广告就是一只黑虫子(据说灵感来自卡夫卡的《变形记》),推崇理念是工作即娱乐的16小时工作论。
多种原因导致“穷忙”
“穷忙族”是随着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的,其产生的原因很多。不过,除了因薪水少而穷忙的人,那些为了填补空虚生活而大肆花费,为了花费而重返空虚的“穷忙”人群,也被认为是“穷忙”族。
也就是说,“穷忙族”不一定就是指失业者或者低收入在职者,也可能是身兼数职的高薪白领,有很多全职的高薪受雇者也可能沦为工作穷人。这些人或者为了养家糊口,或者为了追慕虚荣、满足消费的欲望,而牺牲了自我提升的投资甚至身体健康。
台湾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台湾“穷忙族”产生的原因在于,面对大陆强大的经济成长力,台湾被边缘化,很多工作机会外移,加上两岸开放政策未明,内需产业不振,产业竞争力滑落,导致不少企业薪酬“M型”化趋势明显。不仅低阶员工薪水少,某些产业就连高学历的社会新鲜人薪资也少得可怜。不少企业因为效益差,减少用人成本,一人当两人用,行销兼事务性的工作使“穷忙族”的忙碌无法转化为财富,繁杂的工作也没法满足个人成就感,结果越穷越忙,脑力退化速度越来越快,个人价值难以提升。
“穷忙族”与富者的分化越来越明显——富者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有多余时间吸收新知,懂得多元渠道投资、累积财富,闲暇时还能考证照,念EMBA,加强专业能力,升迁更迅速;而前者还停留在劳动时代,忙于处理事务性工作,对公司产值贡献度不大,薪资水准无法和付出的劳力成比率,他们为了养家活口,甚至要兼好几份工作,没有时间投资自己,到最后变成恶性循环。
责编: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