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央视网 > 经济频道 > 理财参谋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理财品处在“零负收益”时代

 

CCTV.com  2009年05月06日 13:45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综合  

  个案

  林女士50多岁,去年在银行理财顾问的建议下,把定存的15万元购买了一款结构性理财产品。但今年,林女士发现该账户里只剩下5万多元。当初,理财顾问说,这个产品风险不高,到期能赚取高达10%的收益。但经业内人士辨别,该产品只适合具有资产配置需求、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中青年购买。林女士认为,银行欺骗了她,让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错了产品。

  随着78款理财产品一季度以“零负收益”到期告终,投资者与银行的关系再度紧张起来。

  近日,渣打银行成为国内首个因理财产品亏损而被投资者告上法庭的银行。而在香港,星展、荷兰银行也同样遭遇了理财产品纠纷。在这些纠纷中,投资者和银行各执一词,矛盾主要集中于投资者认为银行向他们兜售了错误产品。专家建议,理财品“零负收益”时代,保守投资者选票据、信贷类产品最妥当。

  “零负收益”产品多挂钩股市和商品市场

  一季度,“零负收益”产品大爆发———共有78款银行理财产品出现零负收益。普益财富认为,在一季度到期的理财产品中,零负收益产品多挂钩股市和商品市场,且这些产品大多数因连接境外股票市场的本币或外币产品而受到牵连,其中以结构型产品、QDII产品最为常见。

  对于理财产品出现亏损一事,荷兰银行人士表示,这主要跟资本市场大环境有关。当全球股票市场都受次贷危机影响而大幅下挫时,这些理财产品出现收益下跌是很正常的。而投资者能否承受与其风险偏好有关。

  那么,银行向投资者推荐这些理财产品就完全没有责任吗?普益财富研究员张星表示,这些理财产品由于直接跟资本市场、商品市场挂钩,因而风险比较高,只适合闲置资产较多、需要对资产进行全球化配置的激进型投资者。另外这些产品的设计比较复杂,没有一定金融知识的投资者一般难以看懂。然而,银行在售卖此类产品时风险提示不足,使得很多普通投资者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购买了这类产品。

  银行风险测试几乎形同虚设

  投资者对银行的主要投诉点是:银行风险提示不够,向其售卖不符合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

  记者近日到几家银行暗访发现,部分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时虽有让投资者做风险测试,但几乎形同虚设。而在一些银行网点,银行根本没有设风险测试,理财顾问直接推销产品,大谈收益,避谈风险。记者看到,有些客户在没有弄明白产品内容的情况下,就受预期收益利诱而购买了这些理财产品。

  对此,和华利盛律师事务所江律师提醒投资者。在风险测试后,投资者切勿因收益率而不顾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签订理财合同之前,应仔细阅读合同内容,防止落入“合同陷阱”。同时妥善保管相关书面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可作为维权证据使用。

  保守者:票据、信贷类产品最妥当

  民生银行理财师张雷表示,本文案例中林女士这类型的投资者,投资目的是要保障以后的生活,风险承受能力很弱。像这类的投资者,建议回避涉及资本市场的结构型产品,因为即使是保本类结构型产品也可能只是部分保本。这类投资者比较适合票据类和信贷资产类的稳健型理财产品。

  就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而言,目前市面上发售的大多产品收益率较高,有担保的年化收益率一般在4%-7%之间;而无担保的此类产品,预期的年化收益率大致在7%-7.5%之间。不过,即使是投资稳健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理财师也建议,投资者在挑选时仍需看资金的投向品种。如资金投向基建类、城市建设类的产品都比较稳健保守,且多有政府作为担保,较适合保守型投资者。

  而银行短期票据类理财产品,其收益率比其他浮动收益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低,同时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会随着降息而下调,最终整体收益很可能不如定期存款。所以,短期票据类理财产品在投资期限结束后,投资者的再投资风险相对较大,专家不建议投资者再投资。

责编:王玉飞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