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基金”就是“旗舰店”
“原来好好的一只基金,这两年惨不忍赌,只有先赎回再说。”投资人王先生,曾经在2007年底买入某明星基金。没想到,遇上2008年暴跌,明星基金业绩变脸,排名几乎垫底。此后,在市场反弹之际,该基金表现仍然一蹶不振。明星基金沦为绩差基金,最终,王先生失去了耐心。
人们习惯地把优秀的基金称为“绩优基金”,这些排名前10或者前20名的基金,一直是人们投资的首选。然而,近几年来,绩优基金“变脸”的情况不断出现。
2007年业绩排名前20的基金,到2008年,仍然维持在前20的,只有7只基金。
早在年初,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提出,国内基金业进入“战国时代”。该中心总监乐嘉庆解释,“战国时代”有两重含义。一是从基金公司这个层面看,没有一家能雄霸天下,而是群雄逐鹿。二是从基金近几年业绩看,每年排名变化很大,绩优基金变数多,使人无所适从。与变化不定的绩优基金相比,“王牌基金”显然更“靠谱”。许多“王牌基金”都得到了基金公司或者其员工的认可,这样的认可,比单纯看排名更加稳妥。
华夏大盘精选是最早的一只“王牌基金”。2007年1月1日,华夏基金公告称,拟于2007年1月15日申购华夏大盘精选证券投资基金500万元。无独有偶,华夏基金自购华夏大盘不久,即2007年1月19日,该基金开始了漫长的封闭状态,至今从未打开。公司在基金封闭前夕大量申购,此举曾在市场上引起争议。然而,此后该基金在市场上的表现,充分说明了“王牌基金”的魅力所在。
自华夏大盘精选开始,有意或无意,通过打造“王牌基金”打响品牌的公司,越来越多。这些“王牌基金”都具有这样的特性,有意无意地获得基金公司的更多支持,因此,得到了基金公司内部人员的认可。
兴业趋势、国海弹性、富国天益等,都是近年涌现的“王牌基金”。大多数普通投资人,是通过这些王牌基金,认识到其背后的基金公司,或者加深了对这些公司的印象。
乐嘉庆认为,基金公司打造自己的“王牌基金”,属于商业行为,可以理解。他把基金公司树立“王牌基金”,比喻为消费品公司要开“旗舰店”。所谓“旗舰店”,就是各方面设备、服务,都比普通店要好。
不过他强调,某种程度上,“王牌基金”也是市场的选择,有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基金好不好,还是要看业绩,要市场说了算。与乐嘉庆观点相近,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市场总监陈明月也认为,“王牌基金”应该是自然形成的,而非拔苗助长。如果通过其他手段,刻意把基金做起来,市场也会出现争议。因此,说到底,“王牌基金”应该是自然而然做起来,慢慢得到市场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