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用消费品需求或复苏
中国的崛起背靠世界贸易的增长,但这种增长的趋势并非总是向上的。以此次金融危机为例,我们全球的生产产值、产品经济总量自1930年以来第一次下跌,美国降了3%,德国降了4%,日本降了6%,中国可能还会向前发展,但是总体来讲全世界多数国家都陷入低迷。
这种低迷的背后是全球贸易量的萎缩。为什么贸易量会萎缩这么大?
其中可能的一个原因是来自于经济的萎缩,耐用消费品需求大幅度下滑,这对于非耐用品来讲对世界贸易影响更大,当然还有服务业的下滑,也就是全球的金融危机,全球的信用体系因为这场危机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现在不是金融市场的好时机,金融危机带来了信用危机。”
但这些可能只是临时的现象,耐用消费品的量可能会有小程度地回升,哪怕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对于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可能也会增加,因为现在的销量也不是低得很夸张。
我们可以看一看美国的汽车销量。
以美国现在的销量来看,我们需要27年才能把现在的这批汽车库存卖光。但我们知道一辆车不可能开27年,所以说美国人哪怕不想买新车的话,好像汽车的销量也会在未来几年有所反弹。所以我们会看到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复苏,还有全球贸易的一些复苏的迹象。
发展太快未必是好事
渡过难关后,我们未来会如何呢?
以中国为例,中国目前的生产价值链应不断往上攀升,劳动力密集型的一些行业也已从中国转向越南。我认为,中国肯定会攀到价值链的顶端,她的企业家精神能帮助中国成为一个薪酬水平较高的高科技国家。
但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韩国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他们在1970年代末期有一个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即他们所认为的高端产业,但那个政策却不怎么成功,反而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说,过多的外债、过度的产能等,这些给经济发展贴上了一个不好的标签,然后他们才找到了解决的方法,那就是出口。
因此,发展步伐太快对中国未必是好事。中国的产业升级需要配套基础设施、电信通讯,要有足够的能力才能在技术杠杆上往上爬。
就世界经济整体而言,目前所有指标都指向收缩,唯一的问题是这个收缩的幅度是不是在放缓,但中国显然是一个成长的经济体。
中国应留着钱自己用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际贸易收支存在不平衡,而中国是贸易盈余最大的国家,这并不是中国高储蓄率单一原因造成的,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汇率政策。中国的汇率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人民币钉住美元,为了保持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稳定,中国购买大量的外汇,并只能冻结这些美元。
但这种汇率政策无异于“逆流而上”:一方面私营资本流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正在把资本输到国外。而且这不是自然市场的结果,而是政府政策影响的结果。这对于中国自身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尽管中国具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但中国本身并不富裕,钱应该留着自己用。
未来,我们会看到发展中国家沿着正确的道路让自己变得更加富裕,我非常期待看到中国巨大的成功。
相关链接:
责编:谷立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