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急涨速跌
2009年以来,猪肉价格连续下降,全国平均批发价由年初的19.07元/公斤下降到了当前的14.15元/公斤,降幅达26%。2007年5月的全国鲜猪肉批发价大约为15元/公斤,猪肉价格在由2007年4月的13元/公斤,一路狂涨到2008年2月的22.8元/公斤,经过短暂的2个月停留后,从2008年4月开始下降,又一路狂跌到了当前水平,现在的猪肉水平又回到了2年前猪肉开始大规模涨价前的位置。
不均衡结构决定发散型振动
2007至2008年期间我国物价上涨的标杆是猪肉价格的上涨。以猪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的上涨,就使得2007年CPI上涨了4%。2009年以来,在经过了短暂的高位运行后,猪肉价格开始了一轮快速下跌过程。猪肉价格的突然加速上涨和突然暴跌,说明猪肉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而并非仅是供给数量的波动。
猪肉的生产有一定的周期,生猪从饲养到育肥可供出售,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所以,生猪的生产,或者新鲜猪肉的供给,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的。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基本上不喜欢冰冻等手段储存的猪肉,因此猪肉的消费具有即期性,即当期生产的猪肉当期全部消费。通过市场价格的调整,这一市场均衡会得到实现。由于猪肉日常消费的稳定性,市场均衡通常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即使市场的均衡出现一定的偏差,通过替代性和未来的供求调整,市场也能保持一个动态的均衡,2005年到2007年1季度,我国猪肉价格就很稳定。在猪肉市场保持动态均衡的情况下,生猪生产和猪肉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一定是对应(或者对称)的,供给增加(减少)一定对应于相应的需求减少(增加)。显然,稳定的市场结构,其供求曲线的弹性(斜率)是大致相等的,这种市场结构与我国原先以农村家庭单农户为主的生猪养殖方式是相适应的。
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得社会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均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猪肉市场上,一方面是由于养猪相对收益下降,单个农户的养殖模式日益衰退,专业户和农场化的养殖模式在经济上方成为合算的模式。这种生猪生产方式的变化,当然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进步的结果是生猪生产供给曲线变得平缓(尤其是长期供给曲线);另一方面,收入水平的普遍上升,对猪肉的消费日益具生活必需品特征,猪肉的需求曲线斜率变大。供求曲线斜率变大的结果,就是使得原来动态平衡的猪肉市场变成发散型的动态不稳定均衡。
可见,由于生产方式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打破了我国猪肉市场上原先供求弹性大致相等的格局,转变成了当今高供给弹性和低需求弹性的市场供求结构,而这样的市场结构是一个极度不稳定的结构,它的价格变动和供给变化,具有自我反馈的发散性特征。在一个具有发散性变动特征的市场结构下,市场的均衡很容易被外来干扰所打破。
2007年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大规模爆发的“蓝耳”病,首先打破了猪肉市场的均衡,猪肉开始大幅飙升;随后,随着政府对生猪生产扶持力度的加大,猪肉市场供给能力显著提高,由于需求基本保持平稳,猪肉价格开始进入快速下降阶段。不难想象,随着养猪热情的消退,猪肉供应大量减少,猪肉价格又会经历一轮更大幅度的上涨和下跌轮回!
推出生猪期货有助供给平衡
恢复猪肉市场的动态不均衡,需要改变猪肉供给的形态,使它的斜率也变大至和需求曲线斜率一样,即生产更加稳定,供给更加无弹性。代表进步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模式不能改变,要使生产也变得稳定和无弹性,就需要生产有稳定的预期。使生产有稳定的预期,市场化的解决之道就是使解决生产者有稳定预期,使他们有各种对生产的保值手段,比如生猪期货等远期商品交易机制的建立、政府的保证收购制度等措施。例如,适时谋划推出生猪商品期货等金融调节手段,这对解决生猪市场调节机制的失灵,及时预警猪肉价格的变化,为猪肉市场供需双方提供及时变化的信息,促进猪肉市场的稳定均衡运转,将是一个极好的应对之道。
肉价影响我国未来通胀走势
2007年下半年至今,我国一般物价水平经历了由通胀到通缩的急速转变,衡量消费品价格变动的CPI先是急升后是速降。观察发现,我国一般物价水平(CPI)的变动和猪肉价格的变化息息相关,可以说,猪肉价格的变动,基本左右了我国通胀走势的变化。猪肉价格和我国CPI变动的高度相关性,是由我国消费结构的比重所决定的。2009年初肉价开始呈现下跌趋势后,仔猪补栏数已大为下降。按照生猪生产6-9个月的出栏周期推算,2009年10月份后,由于供应减少肉价下跌的态势会趋缓,并经过短暂平稳期后,很快会在季节性需求的带动下,出现快速反弹。由于短期猪肉供给曲线比较刚性,供求弹性短期均衡度提高,在需求受到抑制的情况下,2010年上半年肉价提高后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的平稳态势。因此,预计我国物价持续下降局面也会在2009底前后企稳,届时CPI或许会在0值上下徘徊。
相关链接:
责编: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