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的继续暴跌迫使监管部门第二次叫停IPO。这一次暂停延续时间非常长,从1995年1月18日仪征化纤招股上市开始到1996年1月4日黔轮胎首发上市结束。在这段时间中,仅有四家上市公司获准发行。
这四家上市公司分别是创业环保、东方电气、洛阳玻璃(现名ST洛玻)和东北电气(现名*ST东电),四只股票分别在1995年的6月10日、7月4日、9月28日、11月29日发行。
这一轮暂停IPO同样获得了短暂的成效。
1995年1月18日当天,上证指数收于593.64点,到当年2月7日,指数惯性下跌到524.42点后开始上行,至4月10日,最高已经反弹至681.15点,其后经过一次调整蓄势后,5月18日,大盘突然飙升,当天上涨了30.99%,其后两个交易日冲高动力十足,指数一路冲高到5月22日的926.41点,至此才展开回调。
在这期间,IPO开闸对于市场的短期走势产生了明显冲击。
当年6月10日创业环保招股,6月12日和6月13日,上证指数表现稳定,但是到了6月14日,暴跌开始,当天下跌了1.39%,6月15日,指数再跌6.15%。这一次的下跌直到7月4日才止住,7月4日当天指数最低跌至610.33点。而7月4日,正是东方电气发行的日子。
其后,市场再次获得了两个月没有新股发行的时期。在这期间指数在700-800点之间持续震荡,9月28日洛阳玻璃发行并没有给市场带来冲击,但是到11月7日,新一轮下跌开始,当天指数收于729.69点,但是到了1996年1月2日,指数已经跌至537.87点。
其后指数开始出现企稳迹象。1996年1月4日,黔轮胎首发上市,IPO真正开闸。IPO开闸的最初几天,市场并没有出现恐慌,指数依然横盘整理,但是到了1月16日,突然又出现了一轮恐慌抛盘,指数从1996年1月16日收盘的547.76点跌到1月19日的512.83点。
不过这成为阶段性的低点,随着IPO重启,大盘反而是震荡上行,到1996年12月11日,攀升至1258.68点的最高峰,到1997年5月12日,指数更是冲高到1510.18点。这一点位直至1999点的“519”行情启动,才被突破。
从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两次IPO暂停事件中,可以明显看到,暂停IPO,往往是在市场最为恐慌的时候作为一项利好政策出台,但是从最后的结果看,IPO暂停与否只能在短时间内影响市场,而并不能改变市场的中长期的运行态势。
但是IPO开闸则不一定是已经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市场即将会展开一波大行情的时候,在任何时候,都有一股市场力量会要求IPO持续,这种力量或者来自投行,或者来自学者,甚至来自拟上市公司。
最终的结果是,IPO是不可能长期关闭的,除了为股改让路的这一次IPO暂停外,其他时候几乎都不能在达到“救市”的目的后才开闸,最终只能在多方力量的博弈中匆匆开闸。类似的是,IPO开闸对市场的冲击也只能是短暂的,市场长期趋势同样不会因此而改变。
机构懵懂期:恐慌渐退
1998年,基金告别“老基金时代”,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主流。
从2000年起,中国证监会提出“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并将其作为改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的重要举措。此一提法实际赋予基金净化A股市场,改变A股的投机文化的历史重任。
机构投资者的崛起对于市场的影响从暂停IPO这一事件上也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IPO暂停还是开闸,对指数原来的运行趋势影响幅度越来越小,影响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