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频道 > 财经评论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中国经济述评:物价调控应标本兼治

 

CCTV.com  2009年06月02日 14:05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综合  

  虽然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已连续几个月负增长,但是随着保增长、扩内需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我国经济出现了企稳回暖的迹象,通货紧缩压力得到缓解。

  世界经济尚处在深度衰退之中,这意味着我国物价下行的压力依旧存在。近期一些数据显露,我国经济出现了企稳回暖的迹象,物价回升的动力逐渐增强

  前不久出炉的4月份物价指数显示,CPI和PPI同比降幅扩大,但环比降幅缩小或止降回涨。4月份CPI同比下降1.5%,同比涨幅连续3个月出现负增长;PPI同比下降6.6%,同比涨幅连续5个月出现负增长。但从环比来看,CPI下降幅度有所减缓,3月份下降0.3%,4月份下降0.2%;PPI环比降幅逐月缩小或止降回涨,1月份下降1.4%,2月份下降0.7%,3月份下降0.3%,4月份上涨0.2%。1-4月CPI同比下降0.8%,PPI同比下降5.1%。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物价走低可谓寰球同此凉热。受前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国内产能过剩、企业利润下降、外需明显萎缩及翘尾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各类物价全面走低,而且未来几个月还将有一个惯性走低的过程。如今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衰退之中,这意味着我国物价下行的压力依旧存在。

  不过从近期国内外环境看,通货紧缩的压力在逐步得到缓解。前4个月的一些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出现了企稳回暖的迹象。1-4月,信贷规模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创下近年来的新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加大通胀压力。随着国家刺激经济发展和消费的措施不断跟进以及前期调控效果的逐步释放,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启动和翘尾因素的衰减,6月1日又上调了汽油柴油价格,我国物价回升的动力逐渐增强。从国际看,世界已出现了积极变化的苗头,世界多国为“救市”大开印钞机,并把利率降至零附近,这些举措将缓解通缩压力。5月28日,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站上3298点,创下年内反弹新高;受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大幅减少的影响,5月29日,纽约商业交易所7月期原油合约收于每桶66.31美元,创下今年以来新高;其他商品价格也开始回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空间已经不大。短期内我国通缩压力仍大于通胀,但物价回升的动力正逐渐增强。

  过去的一年间,我国CPI上涨由发力到乏力,食品类价格涨跌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抓住食品类价格这个龙头,我们就掌握了调控物价的主动权

  回顾过去的一年间,我国CPI涨幅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变化。CPI涨幅于去年2月份达到8.7%的峰值后便掉头向下,到今年4月份已为负增长1.5%,落差为10.2个点。我国CPI上涨由发力到乏力,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食品类价格涨跌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据统计,2008年CPI上涨5.9%,其中因食品价格上涨拉动CPI上涨4.65个百分点,占CPI涨幅的78.8%。今年4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涨幅由2008年4月份的上涨22.1%回落到下降1.3%,拉动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44个百分点。其中肉禽及其制品由2008年4月份的上涨47.9%回落到下降13.5%,落差为61.3个点;食品类价格的起伏变化成为左右我国CPI涨跌的主要表现形式。

  食品在我国CPI中约占33%的权重,其变化对CPI涨跌举足轻重。从这个角度去讲,抓住了食品类价格这个龙头,我们就掌控了CPI变化的主动权。因而,我们要稳定物价,就要密切关注食品类价格起伏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及时采取有的放矢的对策,以避免物价出现较大的波动。

  更进一步讲,我们抓住食品类价格这个龙头,不仅是用价格监管的方法调控物价,更重要的是标本兼治,跳出价格抓价格,把宏观调控的着眼点放在加强“米袋子”和“菜篮子”的投入、生产、供应和市场稳定上,放在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价格监测预警系统上。“米袋子”和“菜篮子”稳,物价方能稳。

  目前国内外物价水平相对较低,为我国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提供了难得机遇。只有理顺价格体系与调控物价并重,才能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已经全面放开,市场化价格机制初步形成,但因种种原因,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相对滞后。资源性产品价格如不能真实地反映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和稀缺程度,最终将会导致企业决策的失误和政府调控的乏力。尽管社会各界对资源性产品价格进行改革已达成共识,但由于考虑到各方因素,我们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步伐上踌躇不前。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国际大宗商品处于较低水平,目前我国物价水平较低,资源供需矛盾相对缓和,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为我们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4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今年重点推进的改革任务之一是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继去年12月19日我国出台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之后,今年5月7日,国家发改委又出台了《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根据管理办法,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5月25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公布。意见要求,大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节能环保体制改革,努力转变发展方式。

  据悉,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已上报,其改革思路是建立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和动态调整的机制,逐步提高价格水平,未来国内天然气价格和原油价格挂钩。

  一系列举措显示,政府已经开始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加大了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力度。虽然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会增加各方成本,但长痛不如短痛,只有理顺价格体系,我们才能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资源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形成“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双管齐下、相得益彰的局面。用“看得见的手”对部分商品价格实施调控或监管是必要的,是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应立足于用“看不见的手”来理顺价格体系,形成以市场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价格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记者 石方川).

  相关链接:

责编:金文建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