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频道 > 财经评论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为什么预测油价在今天成了高风险行为

 

CCTV.com  2009年06月19日 08:40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分析油价走势,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重点还应看美元汇率。美元汇率的上下波动可以很好地解释油价短期内的忽涨忽落。不过,当油价越来越显现出非理性时,对市场投机行为也应予以关注。但在一定时期内,多数投机者往往倾向于在一个方向上连续下注,其对短期油价波动的影响也通常是单向的,对此不可不察。

  高盛又在预测油价了。在6月初的一份报告中,高盛认为,最近4个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不过是新一轮油价上攻的热身阶段。为此,高盛已将2009年末原油预期价格从原先的每桶65美元大幅调高至85美元,并预测2010年底油价还将进一步上升至95美元。

  世人想必还清楚记得,去年5月当油价上涨至120美元时,高盛曾抛出所谓的“超级上涨理论”,断言油价“未来两年可能直逼200美元”——遗憾的是,油价在去年7月触及147美元高点后便掉头向下,以近乎自由落体的姿态跌落到30美元左右。

  以目前的国际油价上涨速度,笔者并不怀疑,今年年底之前有升至85美元的可能,甚至冲高到90美元也并不会感到特别意外。在经历过2008年油价大起大落的洗礼后,又有多少人还会对此大惊小怪呢?问题是,高盛给出的理由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翻翻去年的报纸,就会发现当初高盛给出的理由正是“供给匮乏及非经合组织国家几乎不受价格影响的需求增长”。而这次,它依然只是简单地将供求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作为判断油价未来走势的主要论据。

  表面上看,有关部分非欧佩克国家储量和生产能力衰退之说,或许并非捕风捉影,人们也常用“当年轻的需求遭遇年迈的供给”来形容这一现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墨西哥,由于Cantarell等主要油田老化,2004年以来其原油产量逐年下滑。以这种“顶峰论”(Peak Oil)的视角来看,油价上升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但笔者以为,供求关系和油价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远比人们的想像更为复杂。如果不细加分析,仅靠简单的供求分析很可能无法得出正确结论。

  第一,供求关系与油价之间的相关性,并未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从历史数据来看,需求大于供给必然会导致油价上升的结论不成立,而供给大于需求也不一定会推动油价下跌。例如,根据美国能源署(EIA)的数据,1995年至1998年、2000年至2001年、2004年至2005等年份,原油供给都大于需求,但油价却都有个明显的上升过程。

  第二,要看到近年来欧佩克对于原油供给的影响力正在回升。从短期来看,即便供求失衡引起价格变化,占全球原油产量40%以上的欧佩克在沙特的主导下,一定程度上可通过自我调节生产配额来影响油价。产油国可以在低油价时主动采取限产保价;而在高油价时在主要消费国的压力下,有时也会采取增产措施,使原油的生产与需求保持一种大致平衡的关系。另外,许多非欧佩克国家实际上也经常参照欧佩克的政策风向行事。

  当然,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非欧佩克国家并没有义务总与欧佩克的立场保持一致,由此也增加了预测供给面的复杂性。例如,俄罗斯在财政状况良好、外汇储备充足的情况下,偏好于长远收益,在油价低迷时或许会配合欧佩克国家实行减产措施;一旦其陷入财政窘境、外汇储备急剧缩水时,即便面临低油价也会极力扩大生产。克鲁格曼著名的“向后弯曲的曲线”和“多重均衡模型”,即可解释后一种状况。

  第三,如果将供给理解为生产,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许多产油国国内本身也存在庞大需求,且近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但这一部分通常是不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的。同样道理,以消费或进口量代表的需求,也都存在一定失真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应当以实际出口代表供给,以实际进口需求加上未被满足的潜在进口需求代表需求更为合适。不过这样一来,需求就更难准确统计了。

  第四,从需求构成来看,2004年以来,虽然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原油进口需求不断上升,但美国、日本和欧洲等OECD国家的原油消费量同时却呈现一个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从供给构成来看,在墨西哥产量衰退的同时,巴西等一些新的非欧佩克国家却在崛起。因此,2004年至2008年,世界原油消费和生产的相对变动并不明显。

  第五,进一步考虑,我们还可将进口原油细分为份额油和市场油。其中,份额油对于出口方和进口方而言,等同于长期合约,有利于产油国对需求和价格形成稳定预期,也就是说,供给可以提前适应需求的变化,因而对国际市场基本上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而市场油则属于“计划外”的临时需求,其增减对国际油价冲击较大。

  2009年之前,中国主要通过“市场油”方式从国际市场上获得进口,由此曾被指责为是推高油价的重要原因。从今年初开始,中国改弦易辙,陆续与俄罗斯、委内瑞拉、安哥拉、哈萨克斯坦和巴西五国签订“贷款换石油”协议。根据这些协议,未来15至20年,中国将通过向上述国家的石油企业提供贷款,以换取每年3000万吨原油的稳定供应。如此一来,“中国因素”对油价的冲击理当大大降低。

  理论上讲,供求无疑是决定油价均衡水平的最基本因素。但如果用不带偏见的眼光来看,最近20年来国际原油供求大致呈现出交替重合的趋势,并不存在明显的缺口和背离,因而与油价走势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实践中要想找到可以一个真实反映供求关系变化的指标也殊非易事,因而简单的供求分析,对于预测油价的未来走势未必有效。

  笔者认为,分析油价走势,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重点还应看美元汇率。美元汇率的上下波动可以很好地解释油价短期内的忽涨忽落。不过,当油价越来越显现出非理性时,对市场投机行为也应予以关注。但在一定时期内,多数投机者往往倾向于在一个方向上连续下注,其对短期油价波动的影响也通常是单向的,对此不可不察。

  相关链接:

责编:王玉飞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