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2日电题:中国经济:关键时期的“关键之战”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赵承、刘铮、周英峰
当时光掠过年中这个节点时,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关键时期:止住高台跳水式滑落、企稳回升后,开始迎接进一步站稳脚跟、积蓄全面复苏力量的“关键之战”。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就得想关键问题,做关键事情。回望上半年经济走势,前瞻下半年经济发展,我们究竟要抓住哪些关键之处?
形势好转,但保增长的主题没有变
从去年11月初实施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来,240天里,中国经济与国际金融危机展开了生死时速般的赛跑。与当初的步履维艰相比,今天,我们看到一幅新的经济图景。
走进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高大宽敞的厂房,看到的是工人们总装动车组的忙碌景象。这些动车组即将行驶在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线上。这个公司曾经以修车为生,度日艰难,在扩大内需政策带动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订单排到2012年,销售收入成倍增长。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的困难与重生,是国际金融危机之下中国工业的写照。在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中,出口的快速萎缩,迅速伤及工业。工业增长率在年初一度滑落到3.8%的历史低点,而往常在17%左右。正是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逐步实施,强力拉动工业近几个月逐步回稳,增速攀升到5月份的8.9%。
“投资是当前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工业回暖,是我们判断经济企稳回升的最主要依据。”在分析了一连串数据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得出结论。
与此同时,消费“马车”也在稳步快跑。1至5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4%,比去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夏粮连续六年的大丰收,又增添了新的底气。
不断攀升的制造业经理人指数、波罗的海指数(海运指数),活跃起来的股市、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忙碌起来的港口、铁路和高速公路,都在印证着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经济企稳回升。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的办公室里,他用投资、消费、工业生产三张图表向记者展示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走势。他说,经历了急速下滑阶段,中国经济已经定下神来进入企稳回升阶段,我们期待着全面复苏阶段的到来。
“不过,仅仅看到这些积极因素,是十分危险的。”刘树成提醒说,当前有向上的动力,也有向下的因素。中国管得了自己,管不了世界。出口下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拖累全局,尚难以估量。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组数据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中国出口连续7个月负增长,上半年出口负增长20%以上已成定局,全年出口负增长可能在10%以上。即便是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冲击最为严重的1998年,出口还是增长了0.5%。此外,财政紧张、就业困难、企业效益下滑……一连串的问题在警醒我们,形势好转,但困难重重。
下半年,保增长的主题没有变,仍然是头等大事。必须咬紧牙关,以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一旦稍有松懈,就可能付出惨重的代价,刘树成对记者说。
近期,中央领导密集调研时发表的讲话里无不透露出这样的信息,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
保增长绝不仅仅是为了保8%左右的增长率。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到西欧考察,那里的经济学家说:“我们增长百分之二就行了,你们能维持百分之六七就很不错了,怎么还要更高呢?”厉以宁回答道,你们经过两百年工业化,没有农民进城就业问题。而中国是城乡二元结构,大量农民要进城解决就业和收入问题。保证较高增长率很关键。
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是我们永远不能忽视的最大国情。保增长,就是要保就业、保稳定。这就是我们在这个关键阶段不敢有丝毫放松的深刻背景。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