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塌楼并非偷工减料
记者:对于现在全国都非常关注的上海13层在建楼房倒塌一事,尽管出事的开发商现在还在焦头烂额地解决各种退房和赔偿事宜,但这件事已经引起了新一轮的开发商信任危机,很多人认为开发商普遍存在偷工减料等做法,您怎么看这件事?
任志强:开发商只是土地、金融、设计、施工、服务、管理等资源和生产结合的组织者,不是亲自动手画图、砌砖、扎钢筋的生产者。开发商会按政府招标的要求委托施工,施工单位应按有资格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监理单位应按质量标准进行监理、政府的质检部门负责验收。如有偷工减料也不是开发商的事,而是一系列环节中设计方、施工方、质检方的问题,不能将质量责任推给开发商。华远实行了质量担保制度,恰恰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环节中的质量保障问题。
倒塌的楼并非在于偷工减料的质量问题,结论是一侧车库施工的顺序和现场另一侧堆土的压力造成的压力移动形成的结果,与楼本身的施工质量无关。录像中看到的倒塌楼的许多玻璃完整未碎,说明倒楼自身未发生重大变形,质量是合格的。也许施工方案的确定和开发商有关,但施工质量、倒楼本身与开发商无关,不能因此而将责任推给开发商。就像汽车的质量是生产厂家的事,而不是4S店的事。但用户会先到4S店索赔,最终的汽车如果有质量问题,召回汽车不是4S店而是汽车生产厂家的责任一样。
地价只占房价23%吗
记者:前不久,国土部称中国的土地成本占房价的比重平均为23.2%,低于世界许多国家水平,而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计算,广渠路15号地的房价就应该卖到6万元以上,您怎么看国土部的这个计算标准?
任志强:国土部的这条新闻似乎是在告诉民众,中国的土地价格还很低,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政府还应从土地中多分一些利益。不是地价在推高房价,而是房价在拉高地价,并将继续在房价推高中推高地价。
这种理论为什么在1998年至2003年之前不生效呢?为什么1998年至2003年平均每年的房价只增长2.7%呢?住宅商品价格平均增长3.5%,房价收入比连年下降呢?那一阶段的房价也在不断上涨,但地价却波动不大,为什么那时没人在埋怨地价在推动房价的上涨呢?而这一阶段又恰恰是个人购房从低向高快速发展的过程。2002年的土地招拍挂文件改变了土地的供给方式,才形成了调控政策推动之下的房价变化和土地领先的价格信号,并逐步在现实的房价中引发社会的争议。
现在北京的土地拍卖中,有时一个项目的竞标单位多达16家,仅投标保证金就高达13.9亿元。十多个项目的保证金合计大约就要180亿元,利息成本就高达5000多万元。这些增加的土地交易成本都会转化为地价中的一部分,但政府收取了这些利益,却绝不会将这些交易计入地价的成本价格之中。地价推高房价的过程其实是个后浪推前浪的过程。
相关链接:
责编:庞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