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价格”为何屡求不得
随着国家信贷放松和固定投资增加,钢铁行业也在稳步回暖,中方希望谋求铁矿石中国价格已经变得更加艰难。在历时将近10个月的谈判中,中方为何一再走向被动?
指责中小钢厂私自签订长协矿。
面对中小钢厂和三大矿山签订长协矿,为了争取主动的中钢协开始指责上述行为,呼吁团结一致对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我的钢铁咨询部总监徐向春认为,中钢协应该在谈判初期和一些大型的民营钢厂达成统一,大的民营钢厂负责在各自区域内进行需求整合,而中钢协保证参与企业可以获得长协供应,以此达到整合需求和统一战线。
整顿铁矿石市场秩序进程缓慢。
面对三大矿山巨头对铁矿石市场的控制日益增强,中钢协开始将重心转向整顿国内市场,希望为谈判增添筹码。并于2月18日公布了《钢铁行业进口铁矿石贸易秩序自律公约》,提出要执行铁矿石进口代理制和对进口资质进行严格审查。本来应该迅速推出的相关细则却经过了6个月仍迟迟未出。一位贸易商表示,如果没有一个法律方面的约束,类似自律公约性质的文件,可能并不能起到效果,根本对谈判毫无帮助。
大钢厂也唱反调。
一位接近谈判的业内人士曾在和记者的聊天中抱怨,就在年初谈判最为僵持之时,中钢协呼吁各大钢厂停止购买长协矿,转向购买港口积压的现货矿,希望可以从量上倒逼三大矿山接受我方提出的40%降幅,因为当时三大矿山普遍面临销售困境。但是很多大型钢厂却一边高调表示坚持谈判原则,一边继续把船开往澳大利亚和巴西的港口,并私下接受外方提出的8折开具信用证的条件。用他们当时的话讲,是要考虑和三大矿山保持良好关系。但正是这样的自我阵营分化行为导致了我方谈判进一步被动。
谈判方式过于僵硬。
据了解,中钢协在谈判中仅仅是“联络人”,而真正负责谈判的是我国产能最大的龙头企业——宝钢,而谈判过程中,无论从谈判方式和技巧都“差强人意”。实际上,在日澳首发价格确定后,曾有专家提出,利用海运费上涨对巴西矿现货销售不利,抓紧和巴西达成谈判结果,或者从其它矿山寻求更多的谈判机会。此外,澳洲降低焦炭价格促使日本接受33%的降幅,中方也可以在降幅本身外寻求其他的补偿条件。(记者 杨烨)
相关链接:
责编:程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