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消息 经历上周的天量之后,本周市场出现调整。目前情况显示,市场已经完成了从极度低估到均衡估值的价值回归。显然,目前影响投资者心理的最重要因素是刺激政策的退出,以及退出可能带来的影响。本周以来,央行和银监会的表态已经使得股票市场抛售压力显著加大。那么,财政和货币的刺激政策究竟会在什么时候退出?它会成为现实的压力吗?通过对上世纪三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两次危机治理的研究,笔者认为,全球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时间均远未到,中国货币政策也不例外。与此同时,尽管估值、经济和流动性驱动力减弱,但股市收益率水平依然高于国债。所以,投资者不应为央行微调所吓倒,继续持有低成本筹码,直到宽松货币政策真正退出,才是投资者的理性选择。
两次经济危机治理的启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两次经济危机,美国和日本都启动了货币和财政政策对实体经济进行刺激,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美国三十年代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有以下值得关注的要点:其一,1933年4月美国脱离金本位,启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在随后的三年里,工业生产数据出现显著攀升。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也出现了持续3年的大幅增长。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由1932年7月的40点上涨到1937年3月的195点,在4年半的时间里累计上涨400%。其二,宽松货币政策持续的时间较长,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证券市场形成上涨的良性循环。其三,退出的原因是,1937年美国出现通胀的危险。用的方法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由此带动了利率的上行。其三,宽松货币政策推出对市场的影响。1937年3月至1938年4月的一年间,道琼斯指数由195点下跌至97.5点,跌幅50%。
美国七十年代的宽松货币政策实施过程有以下值得关注要点:其一,70年代美国宽松货币政策持续2年:1974年8月-1976年7月。其二,宽松货币政策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上市公司利润出现V型增长。其三,股票市场出现持续上涨,从1974年年底至1976年7月。其上涨时间与宽松货币政策持续时间基本相当。其四,和1933年一样,宽松货币政策推出主要源于通胀的压力。1976年7月美国CPI已经接近7%的水平。
明年下半年可能成为货币政策转向时间点
笔者认为,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时间远未到。
首先,通胀未起,难见真调控。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从宽松货币政策启动,到资产价格上涨,再到通胀的形成,是需要较长的一段路要走的。目前来看,尽管资产价格已经开始明显上涨,但由于产需缺口的存在,而且这种缺口是全球范围内的产需缺口,所以通胀的形成在2009年和2010年都难以看到明显的通胀。
其次,从以上对经济危机的治理经验来看,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仅要“扶上马”,而且要“送一程”——更何况当前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定。但考虑到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央行采取了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票等微调手法。
那么,宽松货币究竟何时退出呢?笔者认为,货币政策当前两难境地,将使得最终货币政策彻底转向很可能是为通胀所迫,被动转向。而货币快速增长对通胀的传导,一般在2年左右。即2010年年底或出现通胀苗头,而2010年下半年可能成为央行货币政策转向的一个重要时间点。此外,中国的M1历史周期为38个月至44个月,上升阶段或为19个月至22个月。时间也指向2010年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