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新能源车或上市,或亮相,此起彼伏、眼花缭乱。如此的热闹光景给消费者的信息似乎是:一两年内我们就能普及新能源车,享受新能源车带来的实惠。实际上,这种信息既误导消费,也误导主管部门的决策。
新能源车的门类很多,就最热门的电动车来说,可分为混合动力、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车。混合动力是近中期产品,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车都是远期产品。当前电动车普及的门槛主要有3个:成本、技术和基础配套设施。
首先,由于增加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车成本比同类汽油车高出一倍左右,只有在形成一定规模后,才有可能将成本摊薄。在目前的成本模式下,正常的车企必须定出消费者很难承受的高价。国内第一款少量上市的双模电动车比亚迪F3DM价格就比普通比亚迪F3高一倍以上。
其次在技术方面。目前电动车的技术还远远没有成熟——锂电池的安全性差、寿命短、续航里程短的问题还没有有效解决,电机电控技术还比较初步,而且电池组动辄三四百斤,大幅增加了车重,严重耗油耗电。
第三个问题更加突出,发展电动车需要同时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也就是充电站网络。但是,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控制全国供电资源,没有这两家巨头的参与,充电站网络只是空谈。然而,面对几百上千亿的庞大投资,以及收回投资周期过长的忧虑,这两家巨头并不愿贸然行动,致使基础设施问题暂时成为死结。
上述这3方面的门槛,是横亘在新能源车普及前的一座大山。这足以说明,新能源车离普通大众还是有点远,做好传统车还是当下要务。
传统汽油车还有很多可改进的空间,如何更节能、更省油、更安全,如何减少自主品牌的小毛病,都是当下就要面对的课题。如果将精力全部向新能源倾斜,势必影响传统车的改进。
目前部分企业大肆鼓吹新能源忽悠主管部门,另有企业则蓄意贬低新能源车,这都是要不得的短视图利行为。我们必须承认新能源车是一个不能放松、不能忽略的战略方向,它关系到在未来的汽车相关产业国际竞争中,中国处于什么地位。所以,还是那句老话,抓准战略,管好当前,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记者: 杨开然)
相关链接:
责编:韩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