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频道 > 国内财经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党报称2009中企500强实为500大 大而不强迟早垮

 

CCTV.com  2009年09月07日 07:42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人民日报  

  ●2009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26.0万亿元,比上年提高了19.7%,且收入利润率等绩效指标首次超过世界及美国500强

  ●今天评的500强,实际上还是500大。大而不强,迟早要垮,而且垮的影响也许会更大

  2009中国企业500强名单及分析报告5日公布。此次500强入围门槛从上年的93.1亿元上升为105.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而且,中国企业500强在世界企业500强中的比重继续攀升,收入利润率等绩效指标首次超过世界及美国500强。

  “今天评的500强,实际上还是500大”

  “客观地说,今天评的500强,实际上还是500大,企业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强而不大,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但不至于垮;大而不强,迟早要垮,而且垮的影响也许会更大。”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给5日到会的中国500强企业代表泼了一盆冷水。

  目前我国多数大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低,属于典型的速度经济型企业。在去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局面,例如民航业有6家企业进入500强,却仅有两家企业盈利,行业亏损达145亿元;电力企业有10家企业入围,但是前五大发电企业全部亏损,行业亏损额达到240亿元。

  500强名单也反映出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又回到了重化工业的轨道上,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2009中国企业500强共分布在75个行业中,但是无论从企业数量,还是营业收入来分析,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等传统行业占较大比重,显示出明显的“重化工”特征。

  此外,调查显示,中国500强企业中只有220家涉及海外业务,国际化程度在30%以下的企业占86%。这说明,面对高成本时代,中国企业经营能力依然比较弱,大多数企业尚未走出国门,尚未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资源配置,依然以低成本优势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我们具有特殊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还是很少,特别是有自身产品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的企业更少!”作为500强企业的掌门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树清深有体会。“如果创新能力不强,发展的后劲就不会强。建设世界一流的企业,我们还面临很艰巨的任务。”

  向高端领域进军,占领新兴市场

  “现在我们在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必须要用世界标准要求自己,用最负责的态度接受最苛刻的客户考验,”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水福说,“金融危机可能一两年就会过去,但我们产能过剩的局面恐怕三五年都不会结束。企业必须向高端领域进军,依靠品质而不是价格取胜。”

  目前我国经济仍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如何彻底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如何在此次危机中,成功“抄底”实现企业国际化战略?作为大企业的代表,500强企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风险控制等诸多挑战。

  “我们的大企业要进一步走出去,利用世界市场发展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积累。”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王忠禹说,“人才是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经营管理,都离不开人力资源,有了人才,我们才有走出去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底气和能量。”

  实际上,已经开始实施转型升级的大企业并不在少数。中粮集团打造从粮食种植、贸易、物流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系统,用产业化、市场化的方式促进行业整合就比较成功。上海宝钢着力发展与上下游企业的战略联盟,通过伙伴关系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也被企业界称道。

  且把暂时“强”过美国的欣喜放在一边,中国企业到了将自己放在社会的、历史的、世界的坐标上来寻找发展新路径的时候了

  9月5日,一年一度“中国企业500强”的评选,因一条简短而特别的讯息而受到外界的热切关注。该评选活动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中国企业500强净利润首度超过美国企业500强700多亿美元。

  有意思的是,当人们渴望已久的“赶超”真的到来时,外界并没有因此而兴奋欢呼,取而代之的是冷静理性的分析。

  从有关机构发布的数据来看,中国500强虽然比美国500强挣得多,但是,这利润的“含金量”却不够高。一如媒体形象地总结,中国500强还是“大老粗”。“大”——中国企业500强中,六成多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老”——传统行业占较大比重,中石化连续5年名列榜首,中石油和国家电网公司分列第二、三名;“粗”——其中不少企业的业绩靠的是行业红利、资源红利和政策红利,而非技术红利、管理红利。

  这样的特征在“中国企业500强”身上已经延续了多年。如果说,2001年,刚刚开始引进“500强”概念的中国企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中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那么,经过8年越来越开放的市场经济洗礼和自我发展积累,我们企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有了极大改观。但是,为何这些“大老粗”的特征仍然存在?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强者?

  近几年,在企业发展上,我们基本上已经跨越了“以大为强”的认识误区,意识到一个企业能在市场上骁勇善战,必定有过人的“内功”。这样的觉醒乃至与此相关的改革,近年来已经有所体现,但从今日“500强”的构成看,效果和力度依然欠缺。这固然有历史原因,对企业发展之于社会影响的认识不足或许也是个中缘由之一。

  企业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事,企业的成长也影响着社会观念的养成。如果我们那些引领我国经济的企业,更多依靠的是创新开拓而不是政策优势;更多依靠的是自由竞争,而不是独占市场,那么,不仅企业本身能做得真正“强大”,对于整个社会,对更多的企业和群众,无疑也贡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鲜活教材,提供了善于创新、科学发展的实践样板。

  从这个角度来思索“中国企业500强”,我们在企业规模标准、赢利指标之外,似乎有必要更多考虑这样一些因素:企业市场化程度、创新能力、技术储备和更新、国际化水平、企业责任等等。一如有专家所说,中国企业500强不是一个简单的排序,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记录。且把暂时“强”过美国的欣喜放在一边,我国企业到了将自己放在社会的、历史的、世界的坐标上来寻找发展新路径的时候了。本报记者陆娅楠

  相关链接:

责编:王玉飞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