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频道 > 财经评论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货币政策踩准了适度宽松的节拍吗

 

CCTV.com  2009年09月09日 08:24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证券报  

  对于近期银行信贷大幅回落,不能简单理解为政策的转向。衡量货币政策松紧的关键因素不是信贷增速的高低,而是其能否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因此,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无需惊慌,随着宏观经济不断向好和上市公司业绩的改善,股市或将逐渐完成前期由流动性和通胀预期支撑的“非典型牛市”向以业绩支撑的真正牛市的转变;而房地产市场前期在通胀预期支持下的上涨行情不具可持续性,未来倒有可能出现回落和调整

  7月份信贷增量大幅回落到3559亿元,而据多方信息显示,8月份新增信贷仍将在低位徘徊。今年上、下半年信贷增幅的巨大反差,被诸多市场人士理解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发生转向,这也成为近期股市出现大幅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近段时间,围绕信贷增速,对货币政策方向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上半年,由于信贷增量达到7.37万亿元,主流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已不是适度宽松,而是过于宽松,甚至扩张;近期信贷增速出现的大幅下降,又被不少市场人士理解为微调过度,甚至紧缩。照这样说,开年以来的货币政策要么过度,要么不足,似乎始终没有踩准适度宽松的节拍。

  不过,依笔者看来,以信贷增速的高低来衡量货币政策的松紧,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衡量货币政策松紧的关键因素不是信贷的高低,而是要看信贷能否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

  笔者认为,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取向应该在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对信贷增长进行引导,促使银行信贷在适度均衡增长的基础上投向与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结构优化相关的产业和行业当中,为我国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上半年大规模信贷

  成功打掉通缩预期

  客观来看,上半年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不但为宏观经济走出低谷奠定了良好的资金环境,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打掉了通缩预期。半年前,社会各方对通缩预期都很强烈,以至于央行主要官员都不得不撰文提出“通缩三要素论”,为中国经济不会陷入通缩辩护。而如今,CPI、PPI依旧为负值,但社会中通缩预期却不见踪迹。缘何出现如此大的变化?当然是得益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及时转变。

  在经济低谷时期,由于经济增长前景暗淡,市场风险水平高企,商业信贷严重萎缩,而商业银行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往往大幅压缩信贷规模,从而造成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普遍面临着流动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困境,这就导致企业在投资甚至正常资金支付方面更加趋于保守,从而造成市场经济活动日趋低迷。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通货紧缩的形成。

  因此,在通缩预期尚未形成之际,利用各种政策工具迅速扭转预期,就成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通过上半年货币信贷政策的及时调整,我国宏观经济当中的通缩预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扭转,经济领域也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回暖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国央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而且,对于上半年信贷增速的偏高,也不能完全归因于货币政策的过火。因为,在经济复苏时期,货币供给呈现很强的内生性,即地方政府项目的融资冲动、商业银行派生货币的能力,使得中央银行难以通过调控基础货币而完全控制广义货币增量。

  相关链接:

1/2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