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频道 > 基金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简单的指数基金有着怎样的“内幕”?

 

CCTV.com  2009年11月09日 08:2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综合  

  2009年,无疑是中国基金业的被动投资年。指数基金急速扩容,资产规模行业占比大幅提升,指数基金成为整个基金市场最大亮点。

  经历十余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基金业正在淡化能够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的概念,随着市场有效性的逐步提升,主动型管理的作用正相对下降,相反,相对“傻瓜”的投资方式正在崛起。

  在指数基金迅猛发展的今天,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价值之辩”再次升级。那么,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的差异究竟何在?看似简单的指数基金,在投资过程中又将面临哪些鲜为人知的“难题”?其投资业绩如何考量,业绩差别又如何体现在管理的细节中?《基金周刊》深入采访了易方达指数投资团队,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减法”之道

  有关主动型基金与被动型基金孰优孰劣的争论从未停止过,2009年,随着指数基金急速扩容,上述争论越发激烈。

  主动管理基金经理宣称其选股能力能帮助投资者在股市的惊涛骇浪中实现长期回报,甚至超越大盘的表现,而指数基金的倡导者则凸显他们较低的管理费以及长期持有的复利效应。

  那么,在投资的过程中,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究竟有着怎样的差异?

  “被动型基金是在做减法,主动型基金则是在做加法。”作为易方达旗下3只指数基金的基金经理,林飞一语道破玄机。“两者长期目标一样,都是为投资者提供能获取收益的产品,只是短期的着力点相对不同。主动基金的目标是增加收益,指数基金的目标则是控制跟踪误差,在某个误差的水平下不断优化整个流程,采取精细化的运作手段不断降低误差。”

  相对于主动型基金,指数基金虽然“缺乏激情”,但却高度透明。林飞表示,从投资管理环节来看,指数基金更多的是体现产品的特点,而非个人“色彩”。“目标是什么,中间环节如何投资,都可以通过计算得到结果。”正因为如此,指数基金的部分风险可以实现事前可控,指数基金的管理经验对于控制风险就显得非常有用,林飞表示,一旦检测出某种方法可以使用,就会纳入到整个体系中来,但主动基金历史的规律对于获取收益不一定有用。

  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看,指数基金则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其高度透明性。主动基金只在季报、半年报和年报中披露持仓组合,而指数基金透明度较高,例如,ETF每日对外披露一篮子成份股信息。正因为指数基金在投资上具备较高的透明度,在经历了2008年的大熊市之后,投资者越发青睐指数基金,希望获得与市场表现一致的回报,而不愿将资金押注于某一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承担额外的风险。

  谈到指数基金的运作平台时,基金经理助理王建军向记者展示了平日里使用的“十八般武器”,这才发现,原本看似简单的指数基金其实有着相当复杂的运作平台,光是软件工具就比主动投资复杂许多,其中包括PCF系统、组合交易系统、跟踪误差监控系统等。

  此外,林飞介绍到,从研究上的差异来看,指数基金侧重于定量方法的应用,更加关注微观层面。例如,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冲击成本、公司并购重组行为、交易费用的节省等等。具体到交易上的差异,指数基金更多的时是使用组合指令,因为组合指令最能符合指数基金的投资目标,也就是对精确性、时效性的要求,以及对冲击成本的控制。

1/2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