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围绕碳排放权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金融创新已经成为了金融市场的新贵。分析人士指出,国际碳交易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但作为一个对管制高度依赖的市场,碳金融仍存在诸多缺陷和风险。
碳金融方兴未艾
碳交易既包括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包括那些开发可产生额外排放权(各种减排单位)的项目的交易,以及与排放权相关的各种衍生产品交易。《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的短短几年,国际碳市场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据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2009年6月发布的预测报告,全球碳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
目前,全球碳交易所共有四个,包括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EUETS)、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制(ETG)、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以及澳大利亚的澳洲国家信托(NSW)。
随着碳交易的扩大,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介入的碳金融活动、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碳排放信用等环保衍生品。商业银行也进一步发展碳金融创新。
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基于配额的市场交易额为920亿美元,占全部碳金融交易总额的74%左右;基于项目的交易成交金额为72亿美元。
碳资产越来越受到私募资本的关注。2000年,世界银行发行了首只投资减排项目的碳原型基金,目前已经设立了8个碳基金,总额高达10亿美元。自2004年以后,私人资本开始大举投资减排项目。截至2007年底,私募资本主导的基金数量超过了政府机构或组织主导的基金,如挪威碳点公司、欧洲碳基金等都非常活跃。
与此同时,碳交易指数也成为了重要的市场指标。例如,纽约—泛欧交易所2008年推出了低碳100欧洲指数,这是一个确认有低碳排放记录的欧洲公司碳指数;标准普尔等指数部门也建立了自己的低碳环保指数。一些金融机构更在这些指数基础上创建了ETF基金,如巴黎银行EasyETF低碳100欧洲,就是一只在纽约—泛欧指数基础上建立的ETF基金。
商业银行也就碳金融进行了有益的创新试验。在初期,银行参与碳金融的常见途径是为碳交易提供中介服务,此后则逐渐发展出多种方式,包括设计各种碳金融零售产品,以及为企业直接提供融资服务等。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