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第15次会议(COP15)于12月7日正式在丹麦哥本哈根拉开帷幕,中国领导人将带着“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自愿性减排承诺参会。
也许COP15最后并不能取得预期中的效果,但我国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承诺以及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规划,无疑将推动国内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而市场对“低碳经济”本身的关注,也将从“概念”炒作实现向效益的转变。
上市公司融资“卡位”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曾做过这样一个推算:中国构建绿色经济需要在未来20年投资约40万亿元。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兴起都离不开资金支持,更何况低碳经济一出现就“身价不菲”。
当然,其中的机遇也十分诱人。企业一旦在起步阶段先人一步,形成规模、技术上的壁垒,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就至少成功了一半。上市公司显然深谙此道,凭借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抢先进入低碳经济发展的“烧钱”期,利用二级市场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热衷,开始为分享低碳盛宴而打算。
Wind统计显示,截至12月7日,两市拥有与“低碳”相关概念的233家上市公司中,有45家公司年内公布再融资计划,除2家公司已经决定停止实施外,有39家公司准备定向增发,1家公司公开增发,3家公司打算配股,预计募集资金总额约550亿元。
根据上述公司的再融资预案,除个别公司向大股东收购资产或用于其他业务投资,拟募集的资金大部分都将投向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
上海电气(601727)拟融资不超50亿元投向核电、风电等建设项目;天威保变(600550)募资近32亿元用于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和两个多晶硅项目;广汇股份(600256)募资不超25亿元建设年产120万吨甲醇/80万吨二甲醚(煤基);航空动力(600893)计划募资20亿元投入的项目中,包括QC280/QD280燃气轮机生产能力建设项目、斯特林太阳能发动机生产及示范工程项目;吉电股份(000875)增发募集20亿元用于白城电厂2?0万千瓦“上大压小”,以及长岭两个风电场工程。
另外,今年以来,已经有19家“低碳”概念公司实施了再融资,其中15家公司为定向增发,3家公开增发,1家配股,合计募集资金约280亿元。这些资金同样大部分都投向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如华电国际(600027)的水电、超超临界火电和热电联产项目,东方电气(600875)的清洁高效锅炉燃烧技术实验中心和百万千瓦核电常规岛技改项目,以及海陆重工(002255)新建大型及特种材质压力容器及核电承压设备项目等。
事实上,还有更多的上市公司虽然没有进行再融资,但已经利用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投向低碳经济领域。盾安环境(002011)就打算斥资18.82亿元建设年产3000吨的多晶硅项目;泰豪科技(600590)配股融资项目与低碳关系不大,但公司通过与新奥等光伏企业的合作,将光伏发电系统集成到建筑节能整体解决方案中,开辟新能源发电的新途径。
一位投资人士认为,低碳领域的机会已经不再是概念上的炒作,很多企业通过投资这个领域已经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随着我国碳排放指标逐步落实,这些企业还将有更大的机会。
催生新商业模式
在新奥集团“掌门人”王玉锁看来,在低碳经济的浪潮下,新奥需要从一个新能源制造企业开始转型,以掘金低碳领域。11月下旬,当以提供城市燃气为主业的新奥集团宣布与IBM合作时,一个基于低碳经济的新兴商业模式也随之受到广泛关注——节能环保工程外包。
长城证券的分析师认为,企业对节能环保重点工程进行外包,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和环保设施特许经营,将成为后续政策在节能环保领域的重点支持对象,鼓励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移交-运营-移交(TOT)”等多种建设经营模式。
新奥集团总裁王瑛认为,目前中国一些传统产业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都比较高,但中国不会轻易放弃其中的优势产业。而二氧化碳减排的压力,会促使中国继续推动“节能减排”。中国企业购买能源服务商所提供的“节能减排”方案将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主任沈龙海日前透露,截至2008年底,中国节能服务产业产值约为417亿元,从业人员6.5万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额达到117亿元。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表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将使能源服务公司模式跳跃性增长,年总产值可达2000亿元以上。长城证券预计,到2011年,我国将形成10-15个左右产值在30亿元以上的节能服务公司,合同能源管理在节能技术改造中被广泛应用。
据介绍,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已有荣信股份(002123)、泰豪科技、龙净环保(600388)等涉及合同能源管理及BOT商业模式。
当然,在这种新兴商业模式中,技术仍是不可或缺的门槛。“新奥%2BIBM”的合作模式就旨在将系统能效技术与IT智能技术相耦合,新奥以自主创新的清洁能源技术为依托,借助IBM的IT技术,双方一起为能源生产与应用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不过,这种商业模式的发展也并非“一路畅通”。一个最显而易见的障碍便是谁来“埋单”?不论是耗能大户还是排放大户,在成本和环评许可的范围内,他们很难有进一步降耗、减排的动力。
对此,王瑛坦言,这里面“有一个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的结需要破解。”虽然看上去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真正有人“埋单”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短期内,她希望这是一个“由政府进行一定组织的埋单”。
目前,上海、北京等地方政府已经出台支持和鼓励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推广。北京所试行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扶持办法》显示,通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15%-25%的企业,给予不高过项目投资20%的补助,节能量25%以上的企业给予不超过项目投资30%的补助,单个项目的补助资金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光大证券(601788)分析师王海生表示,北京的政策将在全国产生示范效应,鼓励政策的出台或意味着国内节能服务市场的启动。
更多政策可期
低碳经济的迅速蔓延并非偶然。早在各国意识到传统化石能源不可再生的危机时,低碳经济就已经开始孕育;在2008年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不约而同地选择新能源作为拉动经济复苏的新兴产业,给了低碳经济“上位”的机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下,各国政府纷纷推出绿色政策,低碳经济模式得到普遍认可,势不可挡地成为全球经济的新起点。
在“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即将完成之时,中国明确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意味着后续将在减排上做更大的努力。
有研究表明,从1995年到2005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下降43.1%。但前期关闭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实施“上大压小”等措施,很难在后续减排中持续进行。分析人士预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将是后续减排的重点,政策也将对相关领域给予更大的支持。
可再生能源作为减排的重头戏,自然会继续受到政策的扶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前业内期待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将更名为《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囊括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也包括了清洁煤技术等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不过,据业内人士透露,正因为该规划囊括的内容广泛,因而对细分行业的指导较为粗略。而为了更好地引导可再生能源发展,除了修订《可再生能源法》外,风能、太阳能等行业还将有单独的产业政策出台。
长城证券分析认为,清洁煤技术(CCS、IGCC等)、风电、光电、生物质发电、核能以及相关设备制造,将继续受益低碳经济发展;投资机会还将存在于新能源方面的新主题,如太阳能逆变器、追踪器等;业绩切实高增长的新能源企业,有望受到市场长线资金的追捧。
责编:王玉飞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