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3日,读者在湖北宜昌市新华书店里阅读有关股指期货的经济图书。据悉,中国国务院日前批准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和推出股指期货品种,各家期货公司和券商都在摩拳擦掌做准备,有关股指期货类的经济图书也开始热销。 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本周的消息可真不少。先有去年12月外贸出口出现回升,还传出今年1月头一周新增信贷超过6000亿元。接着又出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就要开闸。人们在兴奋中还没缓过劲儿来,就被兜头泼了盆凉水,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他消息也不少,诸如国务院关于房地产市场的11条。这些都搔到了股市的痒处,搞得指数大幅波动。这就是风险,证券市场的风险。
说到风险,人们自然想加以回避,这就不能不说股指期货。此前,投资者常常抱怨A股没有避险工具,只能在股市上涨中赚钱,造成股指的高估,加大股市风险。在股市下降时,则毫无反手之力。应该说股指期货值得期待,但不能把股指期货理想化,以为有了股指期货就可以使证券市场风平浪静。
在笔者看来,首先,中小投资者实在是不需要股指期货来规避风险。如果你认为风险临近,直接抛出手中股票即可。现在,几千万元买卖在股市中也激不起几丝涟漪,完全没有必要借股指期货来避险,多费一道事儿。
其次,股指期货不能规避系统性风险。就股指期货的标的物来看,有买卖双方对未来预期存在差异,才能成交。当市场预期一致时,期指变动自然是或腾空而起,或一泻千里。
甚至股指期货会造成新的风险。如同股指期货没有阻止1987年10月19日道琼斯指数大跌20%;也没有挽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反而成为其推手。
当然,在一个较为均衡的市场中,机构利用股指期货锁定利润或锁定风险还是有意义的。并且股指期货有助于增加市场流动性,也有利于市场平稳。
股指期货有规避市场风险的作用,但用得不好或有新的风险。对交易者来说,股指期货的“期”字有着双重涵义。“期”者,预期是也,看看你对未来的预测如何。很多人都喜欢测测自己对未来拿捏的准头,那么在股指期货交易中就可以一试身手。
“期”字的另外一个涵义是到期。交易者预期有时间点限制。也许你的预期从一个更加长远的时间点看是正确的,但“到期”时那一点却略有偏差,你就要输掉银子。
对于市场监管者来说,股指期货监管疏失也会造成证券市场新的风险。这样的例证比比皆是。最近伯南克有一番言论,大意是美国房价泡沫以及由此而生的次贷危机,根源不在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在于失效的监管。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对股指期货,我们能否趋利而避害,证券监管当局的作为至关重要。(晓旦)
责编:刘洋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