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魅力世博:历史上的中国人像(三)

CCTV.com  2010年03月04日 20:21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经济新视野  

  

  2008年4月,上海苏州河上,历经百年沧桑的外白渡桥将迎来它的又一个春天,它被整体拆移进行大修,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它将以修旧如故的面貌回归原位。而为了改善外滩地区的交通状况,一些老屋将被拆除。

  [徐喜先:我这里住了38年了,大半辈子了,一下子搬走蛮想念这里,所以再回来拍点照片。]

  这样的场景,任何一个上海人都再熟悉不过,简陋、窘迫、拥挤、压抑,这是那个年代,绝大多数上海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最深刻的记忆。栖居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他们不会也不可能有更多的奢求。

  徐喜先曾经是这间屋子的主人,十几平方米的屋子,他住了38年,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他对摄影的爱好也几乎是从搬进这个屋子起步的。

  在徐喜先成为摄影爱好者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条浑浊的黄浦江把浦西和浦东分隔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区域,浦西一边,外滩坚固的近代建筑群后面,城市在拥挤中展示着繁华;而浦东一侧,还是沉睡的滩涂和农田,仅有的几条干道,都是民国时期修筑的,七十年代才有了沥青混凝土路面。

  黄浦江上,一艘艘渡轮往来穿梭,慢悠悠的节奏,无法缩小这种差别。

  [汤万方(原上海科委发展预测处研究员):当时有句话——宁可要上海,就是市区一张床,也不要浦东一幢房。你想一想,当时就由于一江之隔,交通非常困难]

  上海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这位伟人一生曾二十七次到访上海。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民国政府成立后,就是在这里,他为中国绘制了一张蓝图——《建国方略》。

  在《建国方略》里,孙中山指出“中国发展计划,上海有特殊地位”,他针对当时黄浦江航道淤浅、船行不利的情况,提出扩张黄浦江右岸,建一新黄浦滩。

  “新黄浦滩”,即位于今天的浦东地区。谁也没有想到,突然有一天,一个天大的契机使孙中山先生建设新浦东的宏伟蓝图得以实现。

  摩纳哥小城蒙特卡洛,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第132次代表大会在这里举行,中国上海和韩国丽水、俄罗斯莫斯科、波兰弗洛兹瓦夫、墨西哥克雷塔罗五个城市摩拳擦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是有史以来世博会申办国家数量最多的一次。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时任国务委员、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委主任委员吴仪亲临现场代表中国进行陈述。按次序最后出场的中国,赢得了最多的掌声,国际展览局一槌定音。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从科学发展的视角探讨全球城市发展的问题,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上,以“城市”为主题还是第一次,得到了世界广泛的响应和认同。

  城市一定能让生活更美好吗?什么样的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而我们追求的美好生活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1996年6月,联合国人居组织发表《伊斯坦布尔宣言》,宣言指出“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

  2004年11月29日,世博会的会徽也正式揭晓。以绿色为主色调的会徽形似汉字的“世”字,又像是一个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三口之家,表达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愿望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白莲泾是上海浦东的一条百年老街,张金柳一家七口人在这里住了几十年, 2005年,张金柳和邻居们告别了拥挤,这一天他们已经等得太久了,而他们身后的这块地方将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的一部分。

  对张金柳他们来说,世博会的举办,直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的土地上,曾经生活着1.8万户居民,有着272家工厂,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如今,动迁居民全部搬进了新居。

  [张金柳(上海市民):如果是以前我想叫你们那么多人来吃饭都没有地方待,除非我的床拆掉让你们坐。小面板。对,把我的床拆掉,圆桌才能摆出来。 ]

  一个雨后的清晨,摄影爱好者徐喜先和家人搬离老宅。退休的他,开始有更多的时间整理这些年拍摄的两万多张黑白照片,受父亲的影响,39岁的小徐也喜欢上了摄影。他常常寻找父亲当年的拍摄地点,一一回访,在同样的位置、角度按下快门,他想用影像告诉人们,他生活的城市的变迁。一个是黑白的上海,一个是彩色的上海,父亲的上海在憧憬中也许还有着一丝无奈,儿子的上海却已焕发出神采。

责编:刘岩

1/1

  相关链接: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