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财经频道 >  焦点透视

《对话》:解读“十六大”报告——新世纪 新蓝图
12月24日 11:16

    您是否想聆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含义?您是否想了解“十六大”报告背后的故事?您是否想了解如何界定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对话》12月22日晚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中欧国际商学院执行院长刘吉以及新华国际董事长卢铿、中信出版社社长王斌、汇源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朱新礼等,为您多层次、多角度解读“十六大”报告。


    主持人:又到了年终岁末的时候了,回顾这一年当中人们关注程度最高、使用频率最高而且最振奋人心的词汇,那就是“十六大”。在党的“十六大”的开幕式上呢,江泽民同志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所做的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宏伟蓝图。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这份报告,领会当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今天我们请到了两位理论界的朋友来到《对话》现场跟大家共同交流。他们是来自中央党校的副校长李君如先生,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执行院长刘吉先生。

    李君如:平时我看见《对话》节目最同情嘉宾。因为主持人考嘉宾,场下观众考嘉宾,连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在考嘉宾,所以嘉宾最不好当。今天我来了,但是我今天比较幸运,因为今天的主题叫解读“十六大”报告,在“十六大”报告面前人人都是学生,没有其他的感觉,特别舒服。

    主持人:李校长来自中央党校,中央党校作为党的理论研究的最高学府,在“十六大”召开前后做了非常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所以探讨“十六大”报告,李校长应该会有很多的心得跟我们一起分享。而对刘吉先生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他跟年轻人特别有缘。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是青年人的良师益友了,那时他跟青年人谈理想、谈学习、谈生活、谈工作,而今天则是跟这么多青年人一块来展望青春中国的美好明天。

    主持人:我特别想问一下李校长,在“十六大”召开之后,是不是有很多人请您去做报告?

    李君如:访谈、报告、解答问题实在太多了。我没有具体统计多少场次,但大体上是一个月里面天天都有。

    主持人:密度如此高的邀请,也说明大家对“十六大”是非常关注的。您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大家对“十六大”如此地关注?

    李君如:你只要到老百姓那儿听听就知道了,大家最关注“十六大”的三件事情。一个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会不会写进党章;第二个是中央领导班子最后究竟如何调整;第三个是“十六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各方面改革究竟有什么新举措。从百姓的这三个关注点我们可以看出大家关心的是21世纪中国的根本走向,关心国运和自己的命运。

    主持人:国运和自己的命运其实是紧密相连的。我想问一下刘吉先生,您最近是不是也是忙着跟李校长一样到处去做报告?

    刘吉:我没有他那么忙。我是在学习,跟大家一道学习。不过我觉得在学习中间大家确实都感到了“十六大”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划时代意义。在21世纪,中国共产党用什么思想来指导带领中国人民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事情。

    主持人:今天我们请来的两位嘉宾一位是院长,一位是校长。一位在这段时间忙着做报告,一位专门关在家里学习“十六大”报告。但我相信他们对“十六大”报告的重视程度是完全一致的。我不知道“十六大”报告给你们俩人的整体印象或者说感觉,能不能用一两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

    李君如:其实我刚才说到了,“十六大”报告给我们指明了21世纪中国发展的根本走向,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刘吉:我的最大收获,是认识到“十六大”的灵魂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主持人:“十六大”的召开是我们全国人民政治生活当中的一件大事,我记得在“十六大”召开的那一天,我跟我的同事很早就守候在电视机前等着现场直播大会的盛况。我们现场有很多观众,你们可不可以把“十六大”的第一观感提出来,跟我们两位嘉宾一块儿来探讨。

    观众1:我在一个新媒体工作,具体说就是央视国际网络,是中央电视台创办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一位编辑。刚才听到大家在谈对“十六大”的关注,我从我所从事的职业中深刻地感受到十六大倍受关注。在“十六大”期间,海内外的网友对我们央视网的访问量出现了猛增的趋势。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日均点击量超过1.4亿,网站的日均访问页次超过1千万。这种火爆程度,和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以及世界杯足球赛、亚运会相比,都要大大地超过它们的访问量。从这个角度说明,海内外的网友对十六大是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

    观众2:我是一个外国人,我研究的是中国政治。我感觉“十六大”对我来说也是非常大的事儿,可以说外国人认为中国“十六大”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意义。一个就是政治性的意义,第二个就是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一部分,对中国未来有很大的影响。外国人希望中国的改革会更好,如果来比喻的话,就是以前中国改革是一个快速火车,现在成为了特快火车。

    主持人:有这么多的人在各地用同样的方式来关注着“十六大”,的确让人感到非常振奋。我们看到“十六大”报告薄薄的一本,但是它的内容却是非常丰富的。要认真地解读它,恐怕还得请教一下李校长。有没有什么秘诀?怎么样才能很好地解读这本内容丰富的报告?

    李君如:解读这个报告,就是要紧紧抓住江泽民同志在报告开头所说的大会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几句话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的问题。“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这是讲我们保持的精神状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这是讲我们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这个主题抓住了,后边的内容实际上就是这个主题的展开。如果讲有什么秘密或者秘诀,这就是一个。

    主持人:我大概统计了一下,在整本报告两万七千多字当中,出现“新”字有九十多个。而且在这本报告当中有四十三种新的提法,包括说“十六大”报告的这个名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我们还是想问一下李校长,从您的角度来说,您觉得“十六大”报告它的新意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君如:首先就是在我们指导思想上面,或者是在我们党的旗帜上,写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报告在总结十三年基本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该怎么走。第三个报告给我们制定了21世纪前20年干什么的奋斗目标。因此这个新意是什么呢,就是它每一句话或者每一个新意都和老百姓联系在一起。

    刘吉:说到报告的新意,我认为还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因为“三个代表”,它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创新。在21世纪它将指导我们全党怎样带领中国人民去建设现代化的中国,来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这个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发展,将推动中华民族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主持人:刘先生一直以来和青年人的关系最为密切,我们听一听现场一些青年人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发现的“十六大”报告的新意。

    黄燕:我在新华社对外部工作,对 “十六大”报告我们我们用六种文字进行翻译,包括中、英、俄、法、西、阿这六种文字。讲到“十六大”报告的新意,我觉得从我工作的这个角度来讲,实在是太多了。我带了我们的一份工作记录,在这里面我们列了一个词汇表,叫“十六大”报告主要词汇表,将近十四页,其中提到的很多东西是我们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工作中都要频繁使用的。这密密麻麻的十四页词汇表,体现了四十多处新的提法、九十多个“新”字,但事实上可能不止这些。

    主持人:现在我们看到已经印刷出版的英文版“十六大”报告,当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来是怎么翻译的?

    黄燕:是这样的,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 round way and create a new situation in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这是争论了多少天、多少夜,耗费了多少人的脑汁最后定下来的一个词。

    主持人:我们台上的两位嘉宾也都懂英语,你们觉得这个翻译是不是能够达到我们像中文所说的信、达、雅这样一个标准呢?

    刘吉:它基本上表达了小康社会,是从经济方面、财产方面、人民的生活方面来表达的,它把经济这个基础突出出来了。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还包括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持续发展,所以它是非常完整的一个内容,上面的翻译是无法准确全面表达这一含义的。所以我觉得不如直接翻译成Xiao Kang Society,让外国人也来学学中文,成为他们的外来语。我们中国现在的外来语很多,包括工商管理中的MBA、EMBA以及IT,现在报纸中的许多外来语我都几乎认不得了。为什么不让外国人来理解我们中国呢?

    主持人:我们不知道刘先生的翻译能不能拿最佳翻译奖,但至少可以获得最佳创意奖。除了从翻译中能够感受到这个“新”之外,我们今天还请到了三位企业家,他们肯定也从中看出了很多的新意。

    卢铿:刚才刘院长讲了“十六大”报告的灵魂是“三个代表”这个思想,我觉得“三个代表”思想当中最重要的实际上就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因为这也是第一次把文化的创新写进党的一个重要的文件。我觉得文化对于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实在是太重要了。真正民族的复兴,最后会表现在文化的复兴上。所以我觉得把文化的振兴、文化的复兴写进这么一个报告,表明了执政党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而且是对中国的文化今后的创新充满信心。

    朱新礼:“十六大”报告,你要是看一遍的话,受还不是非常多,但你读两遍、三遍的时候,你越读就会感觉到确确实实非常地实在、贴近人心。我感觉其中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胡锦涛总书记在最后答记者的时候,也讲了“十六大”里边的一句话,就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作为一个企业家来讲,听到这样的话非常感动。从1992年到现在,我经常到国外去。在我去的国家中,这十几年他们的变化都非常小。而中国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从物质上,还是从整个人的精神上、观念上,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十六大”以后,十年、二十几年,如果再这样聚精会神地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话,我感觉到我们中国是非常了不起的。


    李君如:我们有许多教训,其中一个最大的教训就是没有认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六大”报告提出聚精会神搞建设,这是在付出很大代价后得到的,我想我们不要忘记发展才是硬道理。现在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把邓小平这句话从党的角度上提出来,同党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因为这样,“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句话我们要永远记住。

    刘吉:这句话也是对21世纪中国发展的一个指导。因为21世纪天下并不太平,在我们未来的前进道路上还会有各式各样的、多变复杂的形势带来的各种风险,带来的各种干扰,这些会转移我们的视线。我们都要记住这两句话,排除干扰,把视线始终放在发展和建设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样中华民族就有希望!

    王斌:我来自国企,在解读“十六大”的报告当中,我所关注的新意是跟国企的一些发展有关联的。学习“十六大”报告,我最深的一个体会就是它的理论突破、理论创新。从这个角度说,对整个国企下一步的改革发展也拓宽了思路。相信这个理论的创新一定能够带来制度创新,比如说它提到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这种体制的描述,就是一种突破性的描述。改成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来行使出资人的职责,解决所有权缺位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来,尤其是国企的这个问题一直界限比较模糊,对很多上市公司这个现象比较突出。通过这样的改革,相信会加大国有资产的监管,同时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另外我感觉比较深的就是关于分配制度的内容有些非常新的说法,比如说把资本、技术、管理和劳动平等地作为劳动要素,作为分配的一个方面。这就是说,这些分配要素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站在同一个水平上来参与分配。这些方面解决了国企多年困惑的一些问题。过去我们一说改革就是叫改革机制,机制里面很多的就是奖励机制,调整各种利益分配的机制。瑞有了这样一些理论依据,那么对下一步国企的改革,我想会有一个非常强的指导意义。

    主持人:王先生说到这儿,我也想到,我在读“十六大”报告当中发现,提到对国有经济改革这一部分的时候,用了两个“毫不动摇”。比如说第一,“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就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那么我想问一下李校长,这两个“毫不动摇”是不是有一些什么深刻寓意在里面?

    李君如:这两个“毫不动摇”实际上就是强调我们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这种基本经济制度,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你刚才讲两个“毫不动摇”,其实我还提出第三点,就是两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不是两股道上的车,应该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整体往前走,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

    朱新礼:我认为这两个“毫不动摇”就是坚定了我们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包括一些外来投资者的信心,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观众3:刚才在座的专家、学者对“十六大”报告中的创新,都做了很好的解释。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要得到保护。随着社会化的发展,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合法的非劳动化收入会越来越大,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说这一次在“十六大”中能够把这一点提出来,很多民营企业家心里就踏实了。大家可以理直气壮地发展经济,追求财富,钱生钱的这种愿望就会更加强烈。

    观众4:在“十六大”报告当中,提到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我想问一下刘先生,关于这个中等收入者的概念您是怎么理解的,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量化标准?举个例子吧,像我们这个三口之家,现在有一个比较稳定的两居室,月收入三、四千元钱。那么像我们这种水平,是不是也是中等收入者的水平?

    刘吉:我现在没有统计数字来说明,我想将来我们国家统计局应该统计一下整个全民的收入状况,在这个收入状况中间,看到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然后确定中等收入者的标准。全面小康是一定要有差距的,没有差距就等于吃大锅饭。所以说按劳分配一定有差距,但是这个差距也不能太大,还是要公平。但是最重要的是,要保证中等收入的人最多。我估计现在你这个收入算是中等收入的偏下一点,但是还是中等收入阶层。当然我们希望中等收入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水平越来越高。

    主持人:刚才已经有很多位现场的朋友跟谈了他们在读“十六大”报告当中发现的一些新提法、新观念。但我想其中有一个“新”,是跟我们大家的生活或者是工作方方面面关系最为密切的,那就是小康社会。既然小康跟我们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不妨也在现场采访几位观众,看看小康在大家心目当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观众6:我是退休职工,是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退休的。我觉得我现在好像也基本上可以算小康生活了。比如说我退休以后,现在经常在国内旅游,去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另外我经常做美容,经常锻炼身体,还进行保健。听了“十六大”报告以后,我深受鼓舞,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我觉得生活将来会越来越美好。

    观众7:我是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生,我能不能代表一些青年人对于未来社会的憧憬,这我不敢说,但我想这应该很多人的理想。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一个就是说希望我们将来有这么一个自动化的工作环境,比如打打电话或者摁摁键就能把一切工作处理好。第二希望有一个性化的生活空间,比如说至少有一个自己的住房,免得现在再去租房子,狭小的空间肯定没有丰富的业余生活。第三希望有一个信息化的通讯方式,因为我想走到哪儿都能跟任何人联系上。我想这样的生活方式在未来小康社会中应该是必需的。

    观众8:我来自于西部的一个城市成都。成都是一个生活气息非常浓厚的城市,很多人都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收入。很多人通过银行的按揭贷款有了自己的住房,相当一部人也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在周末的时候,我们喜欢到农家乐去喝喝茶、聊聊天,朋友经常在一起涮涮火锅。总的来说,我们成都很多朋友收入不是很高,但也不低。我们的工作节奏不是太快,但也不慢。我们的工作压力不是太大,但是也不太小。我们的心态,应该是不太急也不太火,用我们成都的一句话说,就是我们生活得比较安逸。随着“十六大”以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我相信我们西部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安逸。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了三位现场的朋友他们自己表达的对小康的一种感觉,刘院长您呢?

    刘吉:我是觉得我们党中央提出小康这个概念,是很实事求是的,是从我们自己的这个基础来发展,所以要大家共同创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我现在就很知足,我觉得我已经是小康了。

    主持人:知足者常乐,确实是很多中国人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但是如果我们拿全面地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全面”来衡量,我想问一下李校长,刚才几位观众展示的小康观念够得上全面吗?

    李君如:全面小康是中央对整个国家发展状况的一种描述或者说一种理想的设计,如果说对每一个人来讲他们都讲得非常好。联系自己的生活,联系自己的感受或者自己的要求,你很难要求他都很全面。但我想,领会和解读“十六大”报告的时候,要对我们整个国家的全面小康有一个了解。一个是经济上,我们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结构调整基础上,能够用20年时间使国民经济翻两番。另外,我们还考虑到我们政治上民主和法制要加强,以及文化素质要提高。过去讲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素质还有科学文化素质,这次加了一个健康素质。当然这个健康不仅是身体的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在里面。这次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先把环境生态搞坏了,人口无计划生育,然后再来抓,这是不行的。我们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提高,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而且生态良好,要形成这么一种小康社会。

    主持人:那其实我们在报告当中也肯定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总体上是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个小康水平跟我们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之间是不是还有差距?

    李君如:现在我们讲的小康水平呢就是邓小平原来提出来的人均GDP800到1000美元,而到2000年这个数字是860美元,是较低水平的小康,并且是不完全的小康。说不完全是为什么呢?比如人均GDP860美元,在各个社会阶层分析中,农民的人均收入就不高,也即各地发展不平衡。北京率先搞现代化实现现代化了,上海率先实现现代化了,但有些地方刚刚到低水平小康,有些地方还在脱贫。所以我们现在的目标,是一个低水平小康,努力向是今后20年能够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刚才比方讲,包括了四个奋斗目标,还包括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殷实。这六个“更加”实现了,小康社会日子就比现在过得更好一点儿了。

    主持人:小康既然跟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现场的观众对于小康社会还有什么问题想跟二位专家交流。

    观众9:根据小康社会的量化指标和实现时间,大概算一下,我们国家在未来20年内平均要求每年增长速度在7.19%。这么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范围内应该是史无前例的。我想请两位嘉宾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李君如:这位观众是在很用功地解读“十六大”报告,是认认真真地在学习和思考问题。确实要保持这样一种年均增长速度,才能达到翻两番。我认为前十年努力的话还是能达到的,后十年是相当艰难的,因为基数高了。所以一个要靠我们一起来努力,至于能不能达到,我认为还是有条件的。因为从国际上来讲,我们可以利用新科技革命成果来加速我们的发展。我们加入世贸组织,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就可以利用世界市场所提供的资源、资金、信息、技术来搞好我们的发展。至于我们自己呢,我刚才讲还有另一手,就是我们的内需。特别是我们现在有很可观的民间财产,银行有8万亿储蓄,居民手持现金2万亿,怎样尽快让它转化为一种资本,还有怎样利用很可观的人力资源优势,怎么提升人的素质,使我们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得到加强。这些要素结合起来,加上我们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就可以在20年里面达到翻两番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

    刘吉:我补充一点,就是用发展经济学来讲的话,人均GDP1000美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拐点。在人均1000美元之前,它是缓慢的直线发展。到了1000美元的时候,就拐到这儿来,成为一个指数上升。因为这时候体制也完善了,资源、技术、人力、物力各种资源多了,人的素质也提高了,所以它开始指数上升。我们现在是达到1000美元,今后的20年按道理说是处在指数发展的状态。如果这条曲线在发展经济学上是正确的,以往的证明都正确的话,我想百分之七点几的速度是可以保证的。当然我们还可以说中国人民如果团结起来,如果有正确的政策,发展速度有可能会更高一点儿。

    主持人:对于这样一个目标,大家前半段可能憧憬的比较多,现在我们越来越开始向这个目标靠近了。我觉得这些很具体的目标的实现,可能跟我们几位企业家或者跟我们更多的观众朋友是有关联的。

    卢铿:前任的建设部长有句名言,讲小康关键看住房。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因为每个家庭里边它最大的一宗消费或者投资往往是住房。住房在未来的小康生活当中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我觉得我们做房地产这一行的责任非常重大。

    朱新礼:我在想在进入小康这个过程中我应该做什么,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我觉得应该更有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来贡献自己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去做贡献。我想从精神上去享受,在过程中也得到酸甜苦辣的一种享受。

    王斌:我们作为出版业来说,更多地是想通过我们的工作来传播知识和信息,来开拓大家的思维,提高大家的文化素质,通过探索人的心灵倡导人间的一种真爱,倡导人和自然的和平共处等等。我想通过这个能够形成一种民族的精神,来培育一种崇尚先进文化的小康社会,或者叫文明社会。从这个角度说,我们自己也感觉到“十六大”以后,作为一个出版人的担子重大。我们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主持人:我想三位企业家的说法都让我们感到非常地振奋,因为他们观点的表达就是希望能够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为整个社会水平的提高做出自己的努力。其实我觉得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是跟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密不可分的,当然国家竞争力的提高也跟我们个人竞争力的提高是分不开的。大家很关注小康社会的具体内涵、它的实现方式、实现时间,其实大家不妨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在未来实现小康社会的这个过程当中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想听一听大家对这方面的一个考虑。

    观众10:听了二位专家的解读,我觉得对小康的理解和刚开始来参加这个节目时有了一个很大的不同。我觉得下一步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要多看、多听、多想、多做,就是说在这个过程里头,让自己的观念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一方面从我们自己身边能做的事情一点一滴做起,好好地工作,争取为国家、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个人的提升多做一点事情。另外我想作为一个小康公民,就像二位专家提到的,它不光是一个物质方面的概念,不光是我有房有车,年收入多少,还是对个人文化素质、道德水平的重要考量。我想这个过程,是一个个人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国古代就这样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那么我想在提升个人素质达到小康公民所需要的标准过程中,这句话可以让我们从身边的一点一滴、日常生活的一件一件小事做起。每个人都这样做了,那么我觉得我们周围的这个大环境,我们生活的这个小生态,都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持续进步。

    主持人:不知道节目最后,两位嘉宾愿不愿意把你们对于实现小康的这份信心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李君如:作为一个党的理论工作者,我想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当中我要做两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把“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能够向党内的同志、向党外的同志大力地宣传。第二个我想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给大家敲下警钟。因为我们有一个毛病,形势好的时候就忘乎所以。所以这次我想“十六大”那么好的形势下面,大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怎么来领会这个精神?我看要树立三个观念,第一要树立长期艰苦奋斗观念,不要中央提20年全面小康,到省里面就是15年,到县里面10年,到乡里面5年。这种事情我们过去干过,不能再这么干了。第二个要树立实事求是观念,中国那么大,各地情况不一样。中央一个目标定了,很好,大家一起干。但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有的率先搞现代化,有的低水平小康巩固一下,有的全面小康,有的就是脱贫。第三个要树立居安思危的观念。20年,前进道路不会平坦。中国在这个世界要发展不会那么容易的,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利条件,那么容易实现。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许哪一天这个有利变成不利了。所以一定要有忧患意识,有这样充分的思想准备,中国人才能在21世纪,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然后我们就可以实现民族复兴了。

    刘吉:我想全面建设小康,它是整个民族的愿望。只要我们在这20年之内,或者前10年之内,能够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变成制度创新,能够把我们整个民族的愿望和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协调起来,就是把愿望变为现实。我觉得中国人是有能力、有办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

    主持人:短短的一期《对话》节目,并不能完完全全地把这本很薄但是其实却很厚的“十六大”报告全部读完。但我相信围绕着“十六大”报告展开的对话和交流远远不局限于我们的这期《对话》节目当中。站在历史的坐标上我们展望未来,可以感到“十六大”报告为我们描绘的未来蓝图是非常令人振奋的。因此,我们大家就一块儿来把握未来,同时也为它不断地努力。


责编:小荷 来源:央视国际网络



   相关新闻

《经济半小时》:中国之路——十六大经济界人士访谈录 (12月24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