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经济半小时 > 编创手记
变联合采访为独家专访:《中国实录——专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石广生》采访手记((2002年12月02日 09时34分))

    “联系采访石广生部长很难”,这是负责《中国实录——省部长访谈》系列节目外联工作的记者田梅的切身感受。

    由于栏目定位的不同,我们《经济半小时》不像纯粹的新闻节目那样有固定的、长期与某一个部委保持亲密接触的记者,我们与外经贸部的接触大多是间歇式、分段进行的,书到用时方恨少,关系到用时也嫌少。当提出要在十六大之前采访石部长时,答案可想而知,我们被拒绝了。当然,石部长非常忙,这是事实。与此同时,我们了解到有很多媒体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也许有希望,十六大之前,外经贸部应该有自己的声音。但如果接受采访的是新闻发言人,那我们的努力将是徒劳。没办法,我们的路太窄,只有一条。

    几天后,消息传来,外经贸部将召开新闻发布会,由石广生部长接受媒体的访问。我们被接纳了,条件是新闻类节目优先,专访不可能。没有专访,怎么能算部长访谈?!

    继续提专访的要求,时间灵活,可以在发布会之后,半小时即可,未果。即使到了9月30日采访的当天,单独采访依然未果,而我们别无选择,必须把联合采访变成独家专访。

    拍摄定在9月30日的下午,地点是外经贸部谈判大楼签字大厅,到场的有十几家媒体,我们只是其中之一。我们至少要在形式上让这次采访符合《省部长访谈》系列节目的要求,有提问,有现场交流,说白了就是要拍出专访的效果。

    当然,提哪些问题,怎么提,我们最终将要拿到哪些内容,事先都有设计,主编石世仑几易采访提纲,主持人沈冰也与我们进行了充分的沟通,此时,我们需要的就是东风了。

    为了让东风来得更早,30日下午,提前半小时赶到外经贸部,我们先打起了拍摄地点——著名的签字大厅的主意,中国和美国、中国与欧盟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协议都是在这里签署的,当时这里挤进了几百名中外记者,场地足够大,也足够我们摆开双机拍摄的阵势,于是调整好机位,商量着相机行事。

    也许是有备而来,这种时候,主持人的优势就被刻意凸现出来了,沈冰化了妆,着正装,自然醒目,加上人多势众,我们去了5个,好一番争取,好一番得罪同行,沈冰最终和石广生部长面对面了。

    至于采访内容,当然不可能完全按我们事先设计好的进行,毕竟有十几家媒体等着发消息,我们适可而止,但是该有的内容也都有了,比如吸引外资从无到有,中国目前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对外贸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6大贸易国;比如中国加入世贸一年,外电评价良好,中国是一个负责的大国……采访结束,石部长很是轻松,祝大家节日快乐,因为第二天就是“十一”,而石部长紧接着要赶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庆招待会。

    内容有了,形式还不够完整,采访的节奏,特别是现场交流的东西不是太多,因为石部长所面对的是十几家媒体,而非一家。于是,节目粗编完之后,我们又来到外经贸部签字大厅,按照内容和节奏的需要,补上了一些提问,并干脆把演播室搬到了车水马龙的长安街上,沈冰出镜,就在外经贸部的门外录好了节目的串场,当时有不少围观的行人。而这里两年前、三年前更是盛况空前,云集了世界各地主要的媒体,关注中国加入世贸、与欧盟与美国颇多戏剧色彩的谈判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在“开放”这个领域,外经贸部的角色举足轻重。所以,对于我们节目的粗编带,石部长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先后看了三次,其中一次是在出差的当天。而每一次都有详细的反馈意见,新闻处的工作人员还非常专业地标注了编辑带的时码,以便我们准确、高效地修改。

    10月18日节目播出,联合采访最终变成了独家专访。

    (《经济半小时》记者 廖红漫)
中央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