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经济半小时 > 编创手记
带计算器的局长:《中国实录——专访统计局局长朱之鑫》采访手记((2002年12月02日 09时37分))

    一拿到选题,最想知道的就是,自己的采访对象长得什么样、曾经做过什么工作、有什么特点。然而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统计局的网站,除了局长名字,没有任何关于局长个人情况的介绍,哪怕是几个字也好。

    直到录演播室的前一天,我们才见了我们的采访对象——国家统计局局长朱之鑫。一大早,新闻处就打来电话,说局长今天在局里,正好可以拍一些局长的工作镜头。到了局长办公室,才真正见到了自己的采访对象。朱局长着装随意,健谈随和。他正在会议桌上批改文件,衣架上一把用了很多年的雨伞引人注目。

    在朱局长看文件时,从身上拿出了一个计算器,核对上面的数据。这是一个用了很多年,有点过时的计算器。在会议桌上办公、随身带着计算器,这是非常具有个性的细节。这两点也成了节目最具特色的表现点。利用拍摄前的一点时间,与局长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在聊天中我们知道,他曾经插过队、当过农民,当过工人。第一次接触统计,是在国家计委时,使用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为了认识统计工作,他曾经将一本500多页的统计年鉴读了多遍。正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充分的沟通,才能根据采访对象的个性,设计出好的细节、故事,才能将人物的工作特点、个性色彩表现出来,那么一个极具特色、栩栩如生的统计局局长就出现了。

    最关注的数字

    在我的印象中,统计局是与数字打交道的,除了数字还是数字。要把这些枯燥的数字做得观众爱看,却不容易。而且统计局要作为开篇节目,要对整个省部长访谈起到一个开篇作用,难度可想而知。

    经过多次策划,我们确定,只拿出几个大家最关注的、跟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数字,比如经济发展速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居民收入等,作为我们设计提问的重点。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访谈,百姓就比较关心。

    同时,在节目中设计一些细节、道具、故事,可以增强数字的形象性和可视性,从而使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形象。局长随身带的计算器、抽样调查户的账本就成了节目中的道具。在访谈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关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问题,说有媒体提到年底将达到1000美元。他的回答很有特色。他说,根据他的测算达不到,年底会达到970美元到980美元左右。这样的数字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统计局长严谨、细致的特点。而恩格尔系数,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这个数字的变化,能够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且是百姓切身能够体会到的变化。

    意想不到的账本

    在前期了解的时候,我们知道了全国有几万抽样调查户,他们每天要把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记录下来,作为统计局调查的基础数据。但是当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个账本的时候,还是产生了深深的震动,账目的详细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些账本记得密密麻麻,从蔬菜到粮食,从车费月票到电话费,无所不包,样样俱全,就连两毛钱的香菜都要记上。这是一项烦琐而又细致的工作,既花费时间,又花费精力,如果没有一定的毅力,很难坚持下来。做这项工作,统计局每个月给他们的记账补助只有25元,少的可怜。

    他们能够如此细致地记下来,的确不容易,很让人敬佩。正是从他们的账本中,我国建立了基础数据调查网,计算出了物价指数、消费水平、居民收入等数据。

    在北京西城区统计局,有一个调查户,重病期间还坚持记账,直到去世前的一个月,实在不能动了,才停止记账。城调队的队员一拿出她的账本,眼泪就掉了下来。在与朱局长私下聊时,他说像这样的调查户很多。在一些偏远山区,调查员为了及时把数据送上来,往往要跑几十里山路,把账本送到县里。

    这些带着很多故事的账本,也成了我们片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

    (《经济半小时》记者 康敬锋)
中央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