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银行跑马圈地信用卡((2002年12月06日 22时10分)) |
|
|
两天前,招商银行向全国推出了它的首张信用卡,这是真正的“信用”卡:不但可以免担保人,而且可以透支5万元,先借后还。再过几天,建设银行等3家银行也要在全国发行这种信用卡,同样不需要担保人。而在此之前的一个月内,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广发银行都不约而同地推出了各种信用卡业务。一场酝酿许久的信用卡争夺战风雨欲来,明年的信用卡将有可能漫天飞舞。
招商银行圈地信用卡
12月2日,北京的大雾天气已经持续了3天,很多航班的飞机无法降落或被取消,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本打算在这一天从深圳直飞北京,但被迫降落太原,于是他乘火车连夜赶往北京,与此同时,另一位招行副行长也从上海辗转大连赶向北京,第二天下午2点,他们在北京有一场重要的新闻发布会,不能耽误。
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需要用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的双手,打开一个电子密码箱,这里面就是招商银行推出的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
这次招商银行推出的信用卡,不用担保人,也不用存入保证金,只需提供身份证件的复印件和相关证明材料,就可以领卡消费。这就意味着,即使在银行没有存一分钱的情况下,也可以刷卡消费。招行信用卡的另一诱人之处在于,信用卡内有人民币和美元两个账户,有了这张卡,可以在全球近30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万家商户刷卡消费,可以在70多万台ATM上提取当地货币。信用卡里不仅为客户提供最高5万元人民币的透支额度,而且还有50天的免息还款期。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我只希望消费者能够认识它,喜欢它,能够使我们的卡的发行量不断地增加。
在整个发布会上都可以感受到招商银行吸引客户的气氛。在首发式上,到场的每一个人都被招商银行看成了潜在的客户,在新闻记者和嘉宾的手中,都有一张可以邮寄的申请表。而这也透视出招行急于做大信用卡市场的心态。有趣的是,在招商银行信用卡的首发式上,上演了川剧变脸,用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的话说,信用卡将成为银行竞争的焦点,这张卡也许会成为信用卡大战的“引信”。
马蔚华:各大银行都会把信用卡作为自己潜在盈利新的增长点,所以我觉得还不是因为招商银行推出这张信用卡引起大战,即使招商银行不推出来这种信用卡,竞争也迟早甚至会很快地发生。
马尉华认为,如果他们现在不跑马圈地、抢占市场先机的话,那么未来将会在信用卡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信用卡排兵布阵上海滩
在长达数年的低调运作后,最近,许多商业银行都在忙着建立各自的信用卡中心,用他们的话说,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就像催化剂,激活了整个信用卡市场,现在是到了动真格的时候了,而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则是各家银行的必争之地。我们《经济半小时》的记者在上海进行了调查。
为了争夺国内的信用卡市场,建行即将把建在北京的信用卡中心搬到上海,同样在上海建立信用卡中心的还有招商银行、广发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虽然目前上海的金融市场从表面上看还是比较平静,但记者在上海已经可以闻到信用卡大战前浓浓的火药味。
在刚刚全面推出信用卡业务的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新卡的制作正在紧张地进行着,用来邮寄信用卡的信封也刚刚印制出来。已经忙碌了一年的员工们依然没有休息的时间,在信用卡推出的第一天,申请办理的人数就已经超过了3000人。
招商银行副行长陈伟:明年一年发卡量争取突破75万张,这是我们的任务。
与招商银行一样,同为股份制银行的广发银行早在1995年就已经推出了国内最早的信用卡,也就是业内人士所说的贷记卡,经过将近8年的发展,广发信用卡的数量已经突破了50万张,占到了全国市场70%的份额。用广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夏小华的话来说,广发信用卡就是广发银行的名片,但即便是如此,各家商业银行纷纷进军信用卡市场,也使广发银行清醒地看到一场信用卡大战就在眼前。
广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助理顾伟民:我还是重复我原来那句话,就是再过半年,中国的信用卡将会满天飞。
同招行、广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相比,工行、建行等大型国有银行也丝毫没有放慢进军信用卡市场的步伐。在工行上海分行的营业大厅里,信用卡的大副宣传画格外显眼,为办理信用卡专门设立的柜台前也显得十分热闹,多年来积累的雄厚资金和广泛的营业网点同样是大型国有银行抢夺国内信用卡市场的有力资源。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银行卡业务部总经理马健:就上海来看,我们拥有的个人金融账户已经超过了3000多万户,这当中很多的客户已经是我们的信用卡客户,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现在还不是我们的信用卡客户。那么从我们自身来说,客户的挖掘潜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为了争夺国内巨大的信用卡资源,各家银行也各有高招。为了便于客户领卡,招行采取了邮寄信用卡的方式,这就意味着符合条件的客户只需添上一张申请表,一张最高透支额为5万元人民币的信用卡就会在一周内送达。而工行则是和各地的速递公司联手,只要客户符合申请条件,就会有速递公司送卡到家。在卡的品种上,各家银行也在不断创新,广发银行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就推出了奥运卡、明星卡等十几个品种,在今年又专门针对女性消费者推出了可以购物打折的广发真情卡,而工行、建行的信用卡中心也将信用卡品种的研发作为重点,仅卡样就有数十种之多。在2002年世界杯期间,同时就有广发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银行发行足球卡,争夺消费者。
此外,各家银行纷纷推出的办卡赠送钻石吊坠、持卡消费抽大奖、成功办卡可获赠CDMA手机等措施,也成为吸引消费者、争夺市场份额的手段。
对国内信用卡市场心动的不仅仅是中资银行。花旗银行在庆祝进驻中国100周年时,就将设立消费金融部作为首要任务,目标直指信用卡业务。而以发卡为主的汇丰银行也正在招聘信用卡的业务骨干,策划在上海设立信用卡中心,并确定了首年发展信用卡消费者的人数将在8000至1万人。同时渣打、东亚等外资银行也已经向央行递交了办理外币信用卡的申请,希望借此打入中国的信用卡市场。
看来,对信用卡“眼馋”的绝不只中资银行,根据我国公布的金融业对外开放时间表,5年之后外资银行就可以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自然包括信用卡业务,而外币信用卡的业务将会提前开放,目前几乎所有的外资银行已经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国际信用卡的经营牌照。
今年,花旗银行等外资银行在中国开业后,由于没有足够的分支机构,信用卡成了他们最好的突破口。中资银行在此时也开始加紧对信用卡市场业务的拓展,信用卡业务的利润在哪里?空间有多大?《经济半小时》联系到了广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夏小华。
主持人:信用卡对银行来说它的利润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夏小华:第一,发行信用卡要从客户那里收取年费,现在人民币普通卡的年费是40元钱;第二,信用卡可以收手续费,一期的提款银行要收1%的手续费;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希望通过信用卡这样一个工具给市民提供借款或者说个人消费的贷款来获得利息收入。
主持人:那么你的意思是说来自透支利息的收入要高一些。
夏小华:超过了免息期的透支时间,也就是说超过从银行利用信用卡借款的时间,那么信用卡就要收取年息达到18%。相比较其他贷款,利息要高出两倍多。
主持人:那么现在银行是否已经看到信用卡的回报?
夏小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信用卡还不能达到赢利这个水准,由于规模还不够,还没有形成一个规模经济,发卡量总的来说还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量。
主持人:那么如果还没有赚到钱,为什么银行还要坚持做呢?
夏小华: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银行要和社会一起共同培育这个市场,发掘这个市场的潜力,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占领一部分市场,也就是所谓的抢卡位,先卡住一部分市场份额。第二个我们也是看好这个市场未来的赢利潜力是非常大的。
其实,银行里的每个人都知道信用卡“钱”景无限,只是考虑到风险管理、消费者接受程度等实际原因,信用卡以前被称为“鸡肋”业务,我们国家的信用卡市场也一直呈现出一种“波澜不惊”的发展状态。
与我们国家信用卡普及率400人一张相比,目前全球的信用卡发行数量已经高达30多亿张,以美国为例,人均拥有6张信用卡。据统计,中资银行银行卡创造的利润在整个银行所占的比例一般不到3%,而信用卡带来的收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而国际上信用卡业务给银行带来的利润一般占到银行利润的30%左右,花旗银行甚至还要高,占50%以上。
信用卡为什么会给花旗这样的银行带来那么多利润?我们通过越洋电话联系到了一位名叫兰特的普通美国公民,了解一下信用卡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主持人:你好,兰特先生,现在你有几张信用卡呢?
美国纽约市民尼克拉斯•兰特:目前我有4张信用卡,一张是维萨卡,一张是万事达卡,还有我是美国一家大型计算机公司的会员,所以我还有一张公司的卡,另外我还有一张梅萨卡。
主持人:这些信用卡给你带来了哪些好处?
尼克拉斯•兰特:我觉得最大的好处是自由。有了信用卡,即使没有带任何现金,或者找不到自动取款机,也可以购买任何你想要买的东西。美国的任何超市和商场都能用信用卡,从鞋子到衣服,不管多贵的东西,几乎什么都能买到。
主持人:那么你有没有从发行信用卡的公司得到过意外的惊喜,比如免费的飞机票或者旅行?
尼克拉斯•兰特:这样的促销礼物很多,说起来最早就是免费的飞机票和赠送飞行里程。很多的信用卡公司都有,我认为这样做很不错。你花了信用卡上一定数量的钱,就相应得到一定数量的里程,就可以享有打折机票或者免费机票,有时还有免费的宾馆等。信用卡公司会送你很多东西,比如免费的皮包或者很便宜的打折的名表,用户总是会得益的。
主持人:那你能想像没有信用卡的生活吗?
尼克拉斯•兰特:如果我没有信用卡,那我可能要费劲地去自动取款机上取钱或者带很多现金,我还能生活下去,但是我相信没有了信用卡,生活会极不方便。
信用卡:卡在哪里
曾见过外资银行的一份广告称:如果你是他们信用卡金卡的拥有者,那么你可以得到白金钻戒、100万美元的高额保险等等,由此可见,外资银行是在千方百计地争取客户。在信用卡发展较早的上海,今年上半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70亿元,只有4%是用卡消费。那么,我们的信用卡究竟“卡”在哪里了呢?我们《经济半小时》的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12月3日,记者在上海3家银行营业点进行了随机采访和调查。被访问的消费者几乎都有2张以上的银行卡,可却极少有人办理了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
办理信用卡难在哪里?郭先生在一家外企工作,可为了办这张信用卡,他已经是第3次来到这家银行了。
郭先生:现在担保人还要签字,他说要本人签字,我还要跑一次。
申请一张信用卡到底需要多少手续?在3家银行的营业厅,记者都以一个消费者的身份索取了申请表。记者注意到,最少的一家要填写的个人资料也有60多项。有的甚至还要填所在企业的注册资本和就业人数。此外还要有担保人签字和保证金。据了解,这些个人信息将由银行进行评估打分,10多天评出信用等级后,才决定是否发放或者发放的级别。
一项对信用卡满意度的调查显示:一些消费者认为,现在信用卡的功能还不多,增值服务少是个缺憾,还有超过3成的人认为信用卡的申办程序过于繁琐。进门的手续真的成了信用卡发展的一道障碍吗?记者把这个问题提给6家不同的银行。
厉朝阳是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客户服务部的负责人,曾从事信贷业务9年。
厉朝阳:既要把卡发出去,对银行来说又要避免资产的无谓损失,那么相对来说,这两者之间是一个矛盾。从发卡银行的角度来说,我的风险控制和我本身的市场推广在我这个银行本身里面,它就是一对矛盾的东西,作为市场推广部门拼命要把卡发出去,而作为风险控制部门则要踩刹车。
在采访时,6家银行都提到了要规避坏账的风险。虽说为争取客户、取得规模效益,有的银行开始省略申办手续上的一些环节,可对这种有透支功能的卡片还是难免谨慎。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第一支行行长马健:从整个信用体系的建立来看,这还需要在全国范围之内建立一个个人征信体系。那么从整个信用卡使用的角度来看,它的基础是建立在个人诚信之上的。
采访中,有的银行表示无奈,由于个人征信系统还不完善,很难鉴别谁是真正优质的客户,在评价一个人的信用时,有时只能依靠一些细枝末节。有的银行侧重有高学历的办卡人,有的则认为已婚的人更有责任感,有的甚至要求提供每月交纳的电费单,由此来判断客户的消费水平。对此,有些人认为,银行似乎是有些草木皆兵了。
谁用现在的信用花未来的钱?有些持卡人就认为,银行的担心其实没有必要,因为他和同事都很少使用自己信用卡上的透支功能。一项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84%的人使用信用卡是因为不用携带大量现金,另有6%的人是看中了银行提供的增值服务和优惠项目。而看中信用卡的先借后还功能的人微乎其微。一方面是银行冒着失去部分客户的风险,为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小心设置门槛,另一方面却是用卡者极少使用这种功能。对此有人说,这是目前消费观念和信用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产物。
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客户服务部经理厉朝阳:这是我们要突破的瓶颈之一,就是培养消费者或者称持卡人申请信用卡和使用信用卡的消费习惯,所以在这样一个阶段冲在前面的一些银行,它必须为市场的培育、对持卡人包括商户的培养和教育付出更多的成本。
在调查中记者还听说过这样的事情,由于缺乏信用认证,一家银行负责人提出,如果申请信用卡时资料一次过关,银行反而要警惕了,有可能是职业信用卡诈骗。事情听起来有些可笑也有些无奈。那么,在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尚未完善的今天,银行该如何规避风险,同时又广招客源呢?招行主管信用卡业务的副行长陈伟接受了《经济半小时》的采访。
记者:在我们调查中发现,消费者不愿使用信用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觉得信用卡的申领手续非常繁琐。
陈伟:原来的申请手续可能是需要担保人、需要保证金,存了一部分保证金之后,他去消费、刷卡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这个保证金的额度来进行消费的。
记者:那么没有担保人也没有保证金的这种真正的信用卡,银行又怎么去规避风险呢?
陈伟:银行规避风险有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要审查他的资格,个人要填一些的资料,比如说能够证明自己财力的资料。再一个方面的监控,就是我们通过一个比较完整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对持卡人的信用卡使用状况进行监控。信用卡实际上是基于一种大数原理,就是相信好人是大多数的。我们是基于这种原则来搞信用卡的,相信赖账的人毕竟是少数。
记者:像你所说的这种申请是方便了,但是我们在使用中好像还是有一些限制。比如说,我周围的这种能够刷卡的商户非常少。
陈伟:从国外来讲,连街上那种卖冷饮的小摊都可以刷卡,这实际上是一种进步的象征。我们相信,随着银联力度的增大,这种用卡的环境一定会得到改善。一个就是要更多的商户有这种可以刷卡的机具,另外就是对已经有的机具,所有的银行都可以共享。
陈伟说,中资银行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所幸的是这个集市现在赶还来得及。毕竟,外资银行要在中国开展人民币信用卡业务还要等几年,中资银行完全可以在这几年的缓冲期内排兵布阵。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也为信用卡的发展添了一把火,针对目前刷卡不方便的情况,北京已经规定,达到一定年销售额的商户必须受理银行卡。上海也要在3年内,使可受理银行卡的商户达到50%。(《经济半小时》记者康敬峰、李春妍、吴海燕、周人杰编辑报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