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生态:恢复交易,底气不足((2003年01月16日 22时11分)) |
|
|
中国证券市场十多年来,总有一些上市公司惯于制造神话,有过百元股亿安科技的电动车,也有过银广夏的超临界萃取,但神话终究会破灭。2002年,又有一家这样的上市公司倒掉了,它就是在鱼塘里放卫星的蓝田股份。今年1月8日,蓝田又恢复了上市,此时的蓝田已经改名叫生态农业,而且前面还戴了个ST,也就是特别处理的帽子。恢复交易当天,生态农业就封到跌停板上,其后几天股价仍一路走低。生态农业之所以能恢复上市,在与它2002年年中进行了一宗交易,这笔交易给它上半年带来288万元盈利,实现每股收益0.064元,那么,这笔交易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经济半小时》的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蓝田恢复上市交易的背后
ST生态原名为蓝田股份,1996年6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2001年11月,蓝田的贷款黑幕公之于众,经过追溯调整,公司业绩从连年赢利,变为连续三年亏损。2002年5月13日,蓝田被暂停上市。当时,2002年中报能否实现扭亏为盈,成为蓝田能否留在证券市场的关键。而当时的蓝田,资金链已经断裂,主营业务陷于停止,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实现扭亏。这时,一笔交易使蓝田绝处逢生。蓝田的固定资产之一蓝田大酒店被北京裕佳置业投资有限公司以6867万元的高价买走。而蓝田大酒店的净资产只有4160万元。这笔2700万元的溢价收入救蓝田于不死。但这笔交易的戏剧性却让人对之前毫不知名的北京裕佳公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呢?它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以这种方式收购蓝田大酒店呢?记者来到北京市工商局,查询了裕佳公司的注册情况。这是一家2001年5月由三个自然人注册的内资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经营业务为项目投资、投资咨询等。它于2002年11月变更了营业场所。记者首先按照查询到的公司电话打过去,一位女士接了电话。
记者:请问是裕佳置业公司吗?
女士:是啊。
但是当记者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后,这位女士马上又改变了自己的说法。
记者:我是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的记者,有个事情想问一下咱们公司。
女士:他们人都不在。
记者:你不是这个公司的吗?
女士:我是一个兼职的,在这儿听电话。
记者:能不能跟裕佳的人员联系上呢?
女士:他们都不在的。
记者:有没有手机或其他联系方法跟他们联系呢?
女士:这个我不能跟你说。
在电话联系未果后,记者随后又来到它变更后的营业地址:新街口北大街74号,发现这里是一家电影制片厂。记者找到了这家电影厂的房管部门负责人。据他介绍说,是一个长期合作的客户介绍裕佳公司租用他们厂的房屋的。但裕佳的人并没有过来在这里办公,只是用这个地址进行了注册。裕佳公司的行踪难觅,更增加了蓝田大酒店这笔交易的神秘色彩。据了解,蓝田大酒店原属于ST生态的子公司“蓝田水产”所有,ST生态将其从蓝田水产手中以4160万的价格买过来,然后又以6867万元的价格将其出售给北京裕佳公司,获得溢价收入2700万元。更令人惊奇的是,记者在查阅了有关资料后发现,当时蓝田的经营亏损达3000万元。在少数股东承担了近500万元亏损后,2700万元的溢价收入正好能救公司于不死。然而事情到了这一步还没有完。记者了解到,按照规定,这笔交易蓝田需要交纳税费1000多万元,就在这时,当地洪湖市政府对这笔税款采取了“即征即退”,也就是将这笔税金又返回给蓝田。于是,蓝田的中报终于以盈利的面目出台了。
北京证券有限公司研究发展中心副总经理康静:它的扭亏是通过资产的溢价出售得到的,我个人认为,这种资产溢价的暂时获得不具有持久性,而且这种风险性是随时存在的。因为它不是能够给公司持续带来收益的一项资产,这种溢价出售也具有暂时性。
然而,蓝田提交的中报被负责中报审计的武汉众环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否定意见。众环的审计报告中写道,“由于贵公司目前仍在接受司法调查,2001年及以前年度的所有财务资料均被有关部门查封,故我们仍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本期比较式会计报表的年初数,以及年初数对2002年1-6月会计报表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证券交易所表示,无法对蓝田恢复上市或终止上市问题作出决定。直到2002年12月28日上交所发布公告,称应投资者要求,决定蓝田自2003年1月7日起恢复交易。同时提醒投资者注意,如果蓝田2002年出现亏损,股票将被终止上市。
洪湖蓝田的现状
对于今天的ST生态,也就是过去的蓝田股份来说,能否逃避终止上市的命运,全看2002年年报能否扭亏。而扭亏的希望,更多地依赖公司基本面的改观。那么,这家公司目前经营状况怎么样呢?
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是蓝田总裁瞿兆玉的老家,也是蓝田神话诞生的地方。从1993年公司起家,到2002年神话最终破灭,瞿家湾镇见证了蓝田10年间的潮起潮落。如今,已更名为生态农业的蓝田,一旦2002年年报不能扭亏,就会面临退市的危险。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谁能向它伸出最后的援手。我们的记者深入瞿家湾进行了调查。
这是ST生态造假事件曝光以后,《经济半小时》记者第二次来到这家公司进行采访调查。ST生态位于湖北洪湖一个偏远的小镇――瞿家湾。与半年前相比,现在的瞿家湾镇显得更加冷清。这是瞿家湾最热闹的一条街道,中午12点,记者发现好几家铺面还紧闭着大门,街边的小餐厅几乎就没有人用餐。
一家餐厅的老板告诉记者,蓝田公司出事前的那几年,来瞿家湾旅游的人非常多,最多的时候,餐厅一天可以有2000多元的收入,而现在已经很少见到游客,他们经常是一连好多天没有生意做,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餐厅老板:公司兴旺的话,街道的居民都可以沾光。蓝田不行了,我们就跟着都不行了。去年在家里请了师傅、请了小工专门做饭,今年就自己做了,没办法。
唐城大道是ST生态公司在瞿家湾修建的最重要的一条道路,该公司的办公大楼、下属的工业园、度假酒店以及瞿家湾镇政府都在这条路的两旁。前几年人来车往的唐城大道如今连一个路人都很难见到。
记者进入蓝田工业园是在下午2点的上班时间,这里正是蓝田公司曾经号称年销售5亿元的野莲汁、野藕汁等多个工业项目的生产基地。安静空旷的厂区、生锈紧闭的大门告诉我们,这里没有开工。保安人员说,自从去年初蓝田公司的10名高管人员被拘传后不久,这里就停产了,直到现在都没有恢复生产。工业园的停产切断了ST生态最主要的收入来源。那么2002年这家公司的收入从哪里来呢?
2002年11月6日,ST生态发布了一则公告,称“公司的主要产业旅游、养殖生产经营正常,洪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目前已通过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区的评定”。这则公告向人们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ST生态目前的主营业务构成有两项――旅游和养殖。
那么,ST生态重新定位的这两项主业现状究竟如何呢?记者首先来到蓝田港。这里是蓝田生态旅游的出发点,也是蓝田公司水产品的集散地。一艘艘印有“中国蓝田”标志的的游船空荡荡地停靠在岸边,候客室里也没有一个人。
瞿家湾村民:在2000年、2001年这两年,我只知道人来人往来这里旅游的人多得很,那个船队的人员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从去年蓝田公司出事以后,旅游业下跌得非常厉害。在6、7月份旅游旺季的时候,每个星期六、星期天还有几个人,平时就基本上没有人了。
蓝田业绩神话受各界质疑最多的是“鱼塘里放卫星”,那么养殖――这个ST生态的支柱产业目前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记者随后来到鱼鸭混养的养殖基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几年前蓝田公司将瞿家湾农民的土地、鱼塘和房屋变成蓝田的生产基地以后,她也成为拿工资的养殖工人。
瞿家湾养殖户:我可以赚到五、六千元,老公赚几千元,共一万元吧。现在都坑在里面了,赚不到钱了,今年亏了两万。
在2001年1月ST生态的高层被拘传以后,公司的各项业务都陷入瘫痪状态。旅游和养殖这两项主业自然也难逃噩运。数千名瞿家湾的农民也变成了无班可上、无田可种的下岗者。
ST生态 命悬一线
根据ST生态最新的财务数据显示,2002年前3季度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只有900万元,主营业务亏损798万元,净亏损366万元。由于此前ST生态已经连续两年亏损,如果2002年的年报继续亏损,它将直接面临退市。即将公布的ST生态的年报能盈利吗?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这个问题,证券业内人士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中信证券公司研究部高级分析师张国强:应该说还具有这种可能性。在2002年1-9月份,虽然公司体现出来的还是亏损,但亏损的情况应该说还不是非常严重,我认为只要在后面的几个月时间内重组比较成功的话,扭亏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北京证券公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康静:从这个ST生态去年的经营情况来看,虽然它的中期公司扭亏了,盈利了288万,但是如果扣掉非经常性损益,这个公司仍然是亏损的,而且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否定意见。所以从这两条来看,我个人认为它即将公布的年报,亏损的风险依然存在。
ST生态2002年的年度报告将在4月18日公布,这一天将成为ST生态命运的转折点。记者在瞿家湾镇已经看到,目前ST生态的主营业务已经陷入瘫痪,所以重组成为了它惟一的救命稻草。事实上,从去年以来,有关ST生态的重组已经传得沸沸扬扬。我们的记者就ST生态重组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为了解ST生态重组的进展情况,记者来到位于瞿家湾唐城大道18号的江湖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大楼里丝毫看不到办公的迹象,这里的一位保安告诉记者,从去年初这栋大楼就基本没有人办公了。
保安:都在那边老管理中心四楼上面,上市、重组办公室他们在那边。
按照所指地点,记者来到蓝田公司以前的管理大楼。几个自称是这里管理人员的人说,蓝田公司不在这栋楼办公,并对记者进行了阻拦。两天后的一个上班时间,记者再次来到这栋楼的四层,发现多数办公室空无一人。在随后的几天中,记者多次拨通ST生态公司对外公布的联系电话,却一直没有人接听。
记者了解到,在去年1月ST生态的高管被拘传以后,洪湖市迅速成立了一个协调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幸敬华亲自挂帅。ST生态的新任领导班子的领头人则是原瞿家湾镇党委书记邹贤林。为了进一步了解ST生态的重组动向,记者赶到距离瞿家湾70多公里远的洪湖市政府。这里的一位干部告诉记者,幸敬华和邹贤林等领导正在上海与一家机构商谈重组事宜,无法接受采访。从去年5月至今,洪湖市政府和ST生态就一直没有放弃过重组的努力,也和多家有重组意向的企业洽谈过,但目前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北京证券公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康静:ST生态在重组过程中,它最大的难处在于这个公司近几年来积淀已久的一些资产状况非常恶劣,ST生态自身不仅有大量的贷款,同时它为蓝田总公司及相关企业作了很多的担保,形成了很多的诉讼。这些实际上都是潜在的风险。
据了解,从去年年初开始,包括中、农、工、民生、交通和洪湖当地的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相继起诉ST生态以追讨贷款,涉案标的高达10多亿元。而蓝田系的公司总共欠银行贷款更是高达30亿元以上。
中信证券公司研究部高级分析师张国强:目前情况来讲,它首先第一步要做到债务的重组,就是怎么把目前沉重的债务负担,包括造成的利息拖欠这块,解决掉。如果能够把债务问题有效解决的话,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注入优质资产。因为它目前的主业基本上是一个空白,也就是等待着注入优质的资产。
对ST生态重组,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它的巨额债务。谁愿意来填补这个资金黑洞?ST生态究竟能不能成功重组?现在局势还不明朗。恢复上市,并没有解决公司的根本矛盾,ST生态的投资风险依然存在。(《经济半小时》记者李卫兵、殷莉编辑报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