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经济半小时 > 近期报道
上海:为外来务工者上保险((2003年01月23日 22时18分)) 

    上海市政府在2002年7月22日发布了上海市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政策,就因为有了这本总共不过54页纸的小册子,从2002年9月1日起,280多万在上海打工的外地人,也能和上海本地人一样,有机会享受到医疗、养老、工伤这些最基本的社会保险。这一政策现在已经实施快半年了,上海的打工者从社会保险中得到了什么?

    站在上海街头,很难从衣着上分辨出谁是上海人,谁是外地人。但是在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那里,是不是上海人却曾经很重要,因为只有拥有上海户口才能享受社会保险。但随着上海市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政策出台,社会保险对在上海打工的外地人不再是水中月、镜中花,而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权利。

    
调查:上海外地务工人员小杜


    在上海火车站返乡过年的人流中,来自重庆的外来务工人员小杜的脚步显得格外轻快。两个月前,他所在的公司为他上了一份综合保险,这使得在上海打工已有四年历史的小杜,感觉得到了从所未有的踏实。

    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小杜:到上海这么几年了,从来没有上过保险,公司里面现在有这个条件,给我们买了保险,心里面确实很高兴。

    小杜并不知道,公司之所以给他上保险,是得益于去年9月开始实施的上海市第123号政府令。根据这份政府令,上海市所有使用外来务工人员的企事业单位,必须给本单位的外来务工人员上综合保险。这项带有强制性的保险,其费用由用人单位支付,而受惠的则是外来务工人员,一份保险,可以使他们同时享受到工伤、住院医疗和老年补贴三项保险待遇。

    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小杜:感觉上海挺好的,心里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目前上海市规定,不论外来务工人员收入的高低,其单位在为他们缴纳综合保险时一律实行统一标准。这个标准是以上海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再以12.5%的比例作为综合保险费。2002年度上海市职工的年均工资是17760元,因此2003年的缴费基数为10656元,用人单位为每个外来务工人员全年缴纳的综合保险费是1332元。

    在参保期间,外来务工人员不仅可以享受工伤保险以及住院医疗保险,而且,如果综合保险费连续缴纳一年以上,当外来务工人员离开上海时,他还可以得到一份老年补贴凭证,里面的金额是缴费基数的5%,供他年老之后领取现金。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在上海工作一年,以2003的缴费基数计算,他的老年补贴账户里已经存有532元供他今后领取。

    复旦大学保险系副教授丁纯:对外来务工人员实行非歧视性的就业政策,给他们以准市民待遇,包括发展到以后,给他们以真正的市民待遇,这不仅体现了这样一种人文精神,就是各个公民都享有合法的、同等的这样一些社会保障的权力,体现这样一种人文精神,而且也是上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最优的保证。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上海市共有284万外来人口务工就业,其比例占整个上海劳动力市场的三分之一。他们搭建的脚手架,辅助着黄浦江两岸的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他们修筑的港口和高速路,成就了上海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他们也在建设与付出中,深深地眷恋着上海。在候车的时候,年青的小杜始终透过窗外注视着上海的街景,尽管此时已是黄昏,窗外的景色一片模糊。

    小杜:上海这几年是越来越漂亮了,这里面也有我的功劳,我也出过力,也流过汗,当然希望这里不要把我忘了。

    
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出台内幕


    在上海采访时,我们的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数字,因为用人单位必须缴纳综合保险,上海的企事业单位每用一个外来务工人员,每个月就得多付出111块钱。虽然,这项政策给流动性很大的外来务工者带来了保障,但无形之中也增加了上海当地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上海市为什么要出台这样一个看似对本地企业并不利的政策呢?我们的记者采访了上海市有关部门。

    上海外地劳动力就业管理中心的副主任周莉敏,既是上海第123号政府令酝酿出台的参与者,又是这一规定的执行者。据她介绍,这一规定从酝酿到出台,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上海市政府可以说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反复斟酌。

    上海市外地劳动力就业管理中心副主任周莉敏:外来从业人员那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他到上海来,为你创造了财富,也为上海的建设做出了贡献。所以作为上海市政府来说,出台这份文件,最主要的目的是保障外来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今年48岁的周莉敏,在上海劳动保障部门已经工作了24年。她认为,政府建立一种好的保障制度,不仅仅是为了体现社会公平,更可以为本地经济发展带来活力。

    上海市外地劳动力就业管理中心副主任周莉敏:我们上海市本身是一个移民城市,来自全国各地的,它的历史上是这样,现状来说也是这样,在中国,对整个经济建设和发展是有好处的。

    周莉敏的这一番想法,在上海的学术界,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复旦大学保险系副教授丁纯: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它们互相之间是有机联系的,那么没有一个按照市场化操作的、非常高效运转的、具有活力的这样一个劳动力市场,就不会有非常高效的、运作完善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市场,这对上海的可持续发展、对上海建设世界性大都市是非常不利的。

    据了解,除上海之外,目前我国其他一些城市也相继出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它们的基本做法是,把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城镇职工的社保体系统一起来。但上海与它们不同的是,上海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运作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来承担的,和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泾渭分明。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王大奔:我当时曾经给上海市劳动局出过一个主意,建立一个经济门槛,就是像深圳这样的做法,就是像本地劳动者那样征缴社会保险,像本地劳动者那样征缴社会保险,实际上有很大一块是属于社会统筹的,是外埠劳动者为本地做贡献的。你按照本地劳动者那么交的话,它实际上进个人账户的只有其中的一半,还有一部分就进入社会统筹,它实际上对于解决上海当地的老龄化问题,社会保险的压力可以起些缓解作用。

    据王大奔副教授介绍,目前上海市的社会保障水平在全国最高,社会保障的压力也最大。如果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保资金为上海所用。但最终,上海出台的第123号政府令并没有采纳这一建议,而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来具体操作。

    上海市外地劳动力就业管理中心副主任周莉敏:我们的指导思想,设立这个险种的上海市政府的指导思想,主要是保障外来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其他的问题。

    事实上,上海市政府当初不与民争利的出发点,探索出了一条多方共赢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模式。这一点让周莉敏颇感欣慰。

    周莉敏:外来从业人员太多,他来自于全国各地,他的流动性又比较大,他的老年补贴又必须在50岁或60岁以后再兑现的,如果不通过这个全国的商业保险公司这个网的话,那就没办法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感到就借助于这个网,同时也发展保险事业。应该说对几方面都有好处。

    据了解,目前上海市已经有18500家企业,为在它们那里工作的42万2千名外来务工人员缴纳了综合保险。根据上海市政府第123号政府令,上海市的劳动保障部门有权责令那些没按规定缴纳综合保险费的单位限期补缴,并按照每拖延一天加收2‰的标准收取滞纳金,而对拒不缴纳的单位,劳动保障部门可以申请法院强制征缴,这样上海外来务工人员享受社会保险的基本权利就有了保障。

    上海市政府在制定上海市“十五”规划时曾预计,由于地区间经济水平差别和上海经济发展需要,“十五”期间,上海外来人口规模将居高不下,长期工作生活在上海的外来人口将趋于增加。

    
上海社保:政策扶持,保险助力


    随着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完善,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人,可以享受到医疗、养老、工伤等社会保险。不过,和全国很多地区不同,上海的外来务工者不是到社会保险部门领取保险金,而是到中国人寿保险、平安保险和太平洋人寿保险这三家商业保险公司领取。这些商业保险公司具体能为外来从业人员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呢?

    当记者来到平安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的办公楼门口,迎面开来了一辆印有“平安保险”标识的汽车。自从开办了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业务,秦建东每天都要乘这辆车外出办公。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寿险团险后援中心秦建东:我负责外来人员住院医疗保险的案件,上门收取,一天跑两到四家。秦建东的工作是平安寿险部针对这一政策专门设置的。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寿险总经理助理邵海峰:这个人群他们是散布在上海的周边,也就是说,很散的一个人群,他们这个理赔材料的送递就会很困难,像目前我们接手的这些案子里面,有60%是我们上门收取的。

    除此之外,平安保险在企业为外来从业人员投保时,为了保证个人的住院保险金不被挪作他用,平安保险公司还要求企业提供被保人的银行账号。

    邵海峰:因为对于外来务工者,比如说现在像拖欠工资,各个方面都是有风险的,我如果直接划入他个人账户,我想这是保护他权力的一个方式。

    作为平安保险外来从业人员住院医保项目的负责人,邵海峰向记者介绍,保险公司是作为第三方来帮助市劳动部门管理全市的外来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金。从受理第一笔业务至今的3个月中,承保了33万人,对其中的68人进行了27.5万元的住院医保赔付。邵海峰介绍,根据规定,第一季度的赔付最高限额为17760,而随着时间的延长,最高限额还成倍增长,这样保险公司的赔付金额也会增长。他给记者举例算了一笔账:在投保第一季度,如果一位外来从业人员的医保报销费用为26776元,累计在起付线标准以上的部分为26776-1776=25000元,保险公司承担80%即25000*80%=20000元。这个期限内,赔付最高限额为17760元,所以,保险公司实际赔付17760。个人承担剩余的20000-17760=2240以及标准线以上部分的20%即25000*20%=5000元,总共2240+5000=7240元。如果此次医疗发生在第二季度,理赔的最高额翻了一倍,最高限额为17760*2=35520,因此被保人只需要承担5000元。根据规定,赔付的最高限额不得超过基数的4倍,因此,一年内,保险公司的每人最高赔付额为17760*4=71040。

    与住院医疗保险的按比例赔付相比,保险公司对于意外保险也就是工伤保险是100%的赔付,不仅给外来从业人员提供了保障,而且也为用人单位省了一笔费用。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人事部的金燕在这方面颇有体会。

    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金燕:十月十二日左右的时间,我们桃浦配送中心,有一个从安徽来的外来劳力在工作的时候压伤了脚趾,确实比较巧,在九月份的时候上海市推出了外来劳力保障这样的一个体系,确实也及时地得到了理赔,应该说经济损失上也就小了一点。

    记者在平安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办公室里看到了华联超市公司这起工伤意外事故的卷宗,保险公司替企业承担了4555元的医疗费以及20000元的伤残补助。该公司工伤意外险的负责人李洁告诉记者,现在受理像华联超市这样的工伤意外案件比较简单,因为在以往的工伤意外险中最大的难度在于工伤鉴定,而这次新制度中,鉴定工作由市劳动部门完成,因此保险公司只需根据鉴定标准来进行理赔服务。

    就在平安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开始为理赔工作东奔西跑的时候,太平洋人寿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的网络登记建设中。记者在该公司了解到,由于冬季是建筑公司施工的淡季,大量的施工人员都提前回家过年,这对专门受理城市建设人员的住院医保和工伤意外保险的太平洋人寿来说,加大了工作的难度。但是记者在团险部还是看到了已经打印好的保单和告客户书,保险公司表示会在最短的时间为外来城建人员提供最全面的保障。

    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团体业务高级业务经理倪晶:春节过后回来以后,他们就能够拿到我们保险公司出具的这些凭证、告顾客书,看到告客户书,根据自己的情况,有疾病住院可以到保险公司来进行赔付。

    我们记者还了解到,三家保险公司承担的外来从业人员保险业务,各有分工。平安保险负责非施工企业医疗险和工伤意外险,太平洋人寿保险负责施工企业的医疗险和工伤意外险,而上海市外来从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全部由中国人寿上海分公司来管理、赔付。

    中国人寿、平安保险和太平洋人寿现在已经分管了上海市40多万外来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未来,这个数字有可能达到200万。这就意味着,社会保险将给它们带来200万潜在客户资源。但社会保险毕竟不同于商业保险,它带来商机,同时也负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把社会保险委托给商业保险公司,能让大家放心吗?我们记者进行了调查。

    
保险公司:是商机,更是责任


    当得知市劳动部门要求商业保险公司来管理和赔付外来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时,平安保险公司的邵海峰心里没有一点底。

    邵海峰:更多地担心。

    邵海峰向记者坦言保险公司是需要赢利的,但是这个项目能否带来利润,目前还是未知数。因为充当第三方进行社保业务对于邵海峰来说是第一次,对于平安保险来说也是第一次。目前他面临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解决保险公司的后台服务,来满足目前330万外来从业人员的社保需求。

    邵海峰:以前我们一般都是面对企业的人事部门,像这个业务我们要突然面对33万的人群或者乃至150万的人群,所以对我们的服务也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

    邵海峰告诉记者,目前较短时间内,还很难判断这项业务的盈亏,但是他相信通过该业务的实施,能够增加保险公司的客户量,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对于整个保险业务来说这里面商机无限。

    邵海峰:外来务工者可能只占它企业人数的10%,10%是33万,那么我下面就很有可能为上海市的330万人服务,用上海话讲是上海人(本市居民)。

    与已经从实际运作中看到商机的邵海峰不同,太平洋寿险负责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业务的冯嘉亮,凭着自己20多年的保险从业经验,为记者分析了这项业务的风险和赢利状况。

    冯嘉亮:一种带储蓄性质的养老保险,通过资金的运作,这一部分如果营运得好,可能会有一点的利益产生,那么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这个事故的不确定性,也很难预测,基本上测算的数据和用的理赔保险金应该说是差不多的。

    虽然看到风险的存在,但冯嘉亮并没有表示出过多的担心。他告诉记者综合保险本身就是一种互助性质的社会保障,也就是多数人出资金为少数人提供服务保障,谁都有可能是多数公益支援者,也可能是少数获益者。而对保险公司来说,通过这样的互助性质的业务,提升的是企业的服务和知名度。而且随着制度的实施,风险一定会得到控制,而商机也会越来越多。

    冯嘉亮:这个商机而且不是上海市的保险公司是全国的保险公司的商机都有的,如果是外来从业人员在上海享受了一定的保险保障,他以后回到他自己的当地以后就会参加他自己想参加的保险,所以对全国的保险行业来说都是一个商机。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这项政策出台前,一年时间里,上海市有关部门一直不断与三家保险公司进行沟通,要求它们分别拟订费率和条款进行参考,寻找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上海在外来劳动者社会保险上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是对他们的保护,也是对他们价值的尊重。

    最近,像拖欠民工工资这样侵犯外来务工者权益的消息常见诸报端,所以这两个星期,我们对保护外来务工者权益的话题一直保持积极关注,在接下来几天,我们还将陆续报道这方面的情况。

    《经济半小时》记者 张凯华、杨莱莱
中央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