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年底欠薪问题((2003年01月24日 22时07分)) |
|
|
昨天,《经济半小时》播出了上海市给外来务工人员办理社会保险的消息,在观众中引起了一定反响,我们收到不少观众给我们发来的邮件,认为对这一题材的关注,体现出我们节目人文关怀精神。用人文关怀的眼光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正是我们《经济半小时》一贯的追求。今年以来,我们就先后报道了民工欠薪和出租车份钱这样贴近民生的话题。眼下,春节一天天临近,还有一些民工仍没有讨回工资,此刻他们心情更焦急,处境也更窘迫。我们的记者再次把镜头对准了他们。
商业信用流失的条件下,拖欠别人工资的不单是包工头和企业老板,被拖欠工资的也不单是民工。在拖欠工资的链条上,一些包工头也处在了尴尬的位置。对民工,他们是拖欠工资的直接责任人,是被指责的对象;而对更上一层拖欠钱款的分包商,他们又是受害者。同样望断回家路,和没路费钱的民工相比,如果这些包工头还有责任感,他们就得背负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春节,对他们来说,一样是一个关、一道坎。
李耀冬:有家难回的包工头
尽管离过年剩下10来天时间了,但是在郑州市劳动监察大队门口,记者看到仍然不时有人前来咨询到哪里反映拖欠工资的问题。
记者和这位准备投诉的人聊了起来,出乎记者意料的是,他竟然是一位手下有20多名工人的包工头。去年他一项工程项目9月份就完工了,但是工程款却一拖再拖,从原来承诺的9月份兑现一直拖到现在。
经过一番交谈,记者了解到李耀冬承接的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汽车训练场工程是从郑州市富翰建筑公司一个项目经理那里转包的。工程完工后,李耀冬还有10多万元工程款没有拿到。李耀冬告诉记者,他的家在河南周口,跟他一起干活的都是家里的乡亲,他要是拿不来这10来万元钱,根本没法回家过年。但是满怀希望来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的李耀冬却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工作人员:有合同没有?
李耀冬:签合同?旁人都没签,我也就没签,就口头协议。
工作人员:那咱这没法处理,可以去法院。
离开劳动监察处,李耀冬表示去法院打官司自己等不起,又找不到转包给他工程的老板,因此现在他只剩下一条路可走了。
记者:你现在准备到哪去?
李耀冬:这里不管,我去找讨债公司。
记者:你到哪去找?我们跟你一起去。
李耀冬:那人不合法,那不太合法,你们别去。
在记者的劝说下,李耀冬暂时放弃了找讨债公司的念头,决定再试试能不能找到转包工程给他的老板。
李耀冬:有人没有?没人。
记者:都找不到人?
李耀冬:也找到过。
记者:上一次来找到他了?
李耀冬:是。
记者:找到他他怎么说的?
李耀冬:他说正办着,正要着。
记者:他也正在要着?
李耀冬:正要着,他也是人家欠他钱。学校(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欠他钱。
李耀冬告诉记者,上一次见面还是两个星期以前,之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位姓欧阳的老板,家里找,人不在,打手机,号码换了,今天估计也没什么希望。无奈之下,李耀冬只好回到郑州市交通职业学院,在学校院里,李耀冬恰好见到了学院的一位领导,本想打听一下学校工程款的支付情况,看看有没有希望在年前拿到钱,但是却遭到了这位校领导的训斥。
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校领导:你没有这个资格,知道不知道。
这位校领导认为李耀冬没有资格大概是因为工程经过转包,学校和李耀冬不直接发生关系。这几位和李耀冬一起住在学校里的是另外几位转包学校工程的包工头,他们和李耀冬一样在等钱回家过年。
包工头:没办法回家,吃没吃的,住没住的,几个人一个被子,你回家吧,回家以后,工人你咋交差?人家跟你干活,干一年了,咋说啊。打(老板)手机关机,都没到这学校过。
看到没有什么希望,空跑了将近一天的李耀冬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做饭。这也是李耀冬今天的第一顿饭。
李耀冬:有点面条吃,也没钱,没钱就买点面条、买馍,有时一天吃一顿饭。
李耀冬现在身上只剩下70元钱,要账一天就要花10多元钱交通费,为了省钱,他每天只吃一两顿面条。和记者谈起村里眼巴巴等着他回去的工人时,李耀冬充满歉意。
李耀冬:家里都该办年货了,买东西准备过年,可是跟着我干活的人,没钱过年 。
看到李耀冬的窘境,记者决定帮他再到有关部门试一试。第二天早上,记者带着李耀冬一起来到了郑州市劳动局,在劳动局记者了解到,今年郑州市很多建筑业的拖欠民工工资问题都是由郑州市建委出面协调解决的,记者立即和李耀冬来到了郑州市建委。一位姓张的工作人员接受了李耀冬的投诉。
郑州市建委建管处副主任科员张顺海:施工企业方如果找不到,到时咱跟甲方协调,协商以后叫甲方把钱直接付给你们。
两天来,记者第一次看到李耀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当天晚上,郑州市建委将欠钱老板所属的郑州市富翰建筑公司负责人请到了办公室。
郑州市建委建管处处长王文艺:你们也体谅他,就是现在在匡算的基础上先给他一部分,他回家还要过年,他还要给他一班人有个交代。
面对记者的摄像机,富翰公司当场表态马上解决李耀冬的欠款问题。
郑州富翰建筑公司经营部经理张秋 :关于你的工资问题也没有多少钱,明天我可以立即就去找校长,共同把你这个事处理掉。
在郑州市建委积极协调下,今年元月份以来,已经有100多起民工欠薪纠纷得到协调解决,民工追讨回工资款4000多万。不过,今天上午我们接到李耀冬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们,到目前为止,被拖欠的10多万元中,他只拿回了5000块钱。对李耀冬来说,还得耐心等待几天才能回家。
被拖欠工资的民工,回家的路艰难,而讨回公道的路也不轻松。当年节将近,大家归心似箭的时候,河北易县民工卢连庆奔波三百里,第8次来到北京。他要为自己和另外7位老乡追讨6900元工钱。虽然和前几次一样,这回他又被拖欠他们工资的包工头挡在门外,但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有力的武器。
卢连庆:讨债的路有多长?
快过年了,来北京打工的民工们纷纷踏上了回家的路,而河北易县的农民卢连庆,却怀揣着一张欠条,从老家赶到北京来讨工钱。
卢连庆:“如果今年讨不到这点钱,明年我老弟上大学这点费用,还有我父母这点医药费,我就得靠别人找(借),自个恐怕也找不来。那春节我也不能回家过年,也不能跟老人、弟弟团聚。”
35岁仍未成家的卢连庆,靠每年做木工挣来的钱供养着多病的父母和正在上大学的弟弟。2002年5月,在别人的介绍下,他带着7位老乡到北京海淀区冷泉村,在一位姓常的包工头手下做装修。一个月后,工程完工了,包工头却以账没有结清为由,拒绝付给他们工钱。
卢连庆:“我们找他要钱,他说没钱,我们就在那儿等。平常有的时候,这一天只能吃一个馒头,有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靠认识的人、好心人给我们点吃。”
等待了7天之后,包工头找来了一位叫李建的担保人,预付了每人150元的路费,并给卢连庆等人打了一张欠条,共计6938.5元,由卢连庆负责于2002年7月20日去领取工钱。
卢连庆:“我等到7月20号,来了之后,他也不给我们钱,说没钱,这承包人两头都签字了,按上手印了,有我的,我是跟他们要钱,我是那个代表,有我的签字跟手印,还有担保人的签字跟手印。”
从那以后,卢连庆走上了一条漫长的讨债路,他先后8次从150公里外的易县到包工头家讨账,不仅没有拿到一分钱,反而贴了200多元路费。
2002年12月28日,十分无奈的卢连庆向媒体求助。新华社记者决定陪同卢连庆去讨债,看看他讨债的过程究竟有多艰难。
新华社记者翟伟:“我就跟他(包工头)的父亲讲,我说我们坐下来谈谈这个事情。他(卢连庆)已经来了多趟了,这时候他的父亲就非常地生气地讲:滚!再不走我打断你的腿!这时候,常跃年也从屋里抽出一根棍子来,打在我的肩膀上。”
被赶出门的记者和卢连庆去找担保人,担保人也不愿承担责任;卢连庆找到村委会,村委会叫他去找治安主任,治安主任叫他去劳动监察部门或者法院。
海淀区劳动局劳动监察纠纷大队工作人员:“你投诉哪个人呢?”
卢连庆:“就是东北旺乡的常跃年。”
海淀区劳动局劳动监察纠纷大队工作人员:“投诉个人?”
卢连庆:“嗯。”
海淀区劳动局劳动监察纠纷大队工作人员:“那你直接去法院,直接到法院去。”
劳动局的同志解释说,这里只受理有营业执照的企业违法行为,对于个体欠薪,属于民事纠纷,应由法院审理解决。
2003年1月6日,卢连庆几经周折来到海淀区法院递交了诉状,希望通过法律手段来讨回他们的血汗钱。
卢连庆:“我的目的就是想着给大家和我把工资拿到手。”
但是,即使官司赢了,卢连庆能不能在年前拿到钱,他说他心里还是没底。在等待法院开庭的通知前,他又去了一趟冷泉村,他最后一次寄希望于包工头常跃年能把钱给他,他就不打这场官司了。
卢连庆:“常跃年在家吗?”
常跃庆妻子:“我哪知道他干嘛去了,我不知道。你晚上来了住了一宿,你不找他,你找我干嘛?我又没招你惹你,是不是?你们的事你别找我?”
卢连庆没有等来常跃年,却等来了常跃年父亲的一顿痛骂。
卢连庆父亲:“你给我出去!不认识你!”
卢连庆父亲:“你要告我,你就告去,你随便告。我儿子就一条命,他也是刚(刑满释放)出来,就这一条命。”
卢连庆最后的一线希望破灭了。他说,看来只有依靠法律解决问题了。
北京市海淀区山后法庭副庭长孔军:“现在开庭。”
1月22日下午,海淀区山后法院开庭,公开审理了这起劳务合同纠纷案。
北京市海淀区山后法庭副庭长孔军:“你考虑一下能不能现在由李建先把钱给人家,完了你给李建打个条,将来你有钱再还给他。”
被告常跃年:“这个我不同意。我没那能力,我给他签个字,我又还不了他。
北京市海淀区山后法庭副庭长孔军:“那你现在还不了,你让谁还?”
在长达一小时的庭审过程中,包工头常跃年始终以没有钱为由,不愿付给卢连庆工资,最后法庭宣判。
北京市海淀区山后法庭副庭长孔军:“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八十九条、第一百零六条、第一百零八条之规定,本院判决如下:常跃年于本判决生效后三日内给付卢连庆劳务费人民币一千四百七十九块五毛钱。李建负连带责任。”
卢连庆赢了,虽然他不能马上拿到工钱,但这次官司让他看到了希望。他说,他将继续留在北京为他的7位老乡打官司、讨工钱。
在日益规范的经济社会里,法律是最有力的维权工具。眼下,如何解决民工被拖欠的工资,成了各界十分关切的一个紧迫问题。我们看到,这一段时间,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干预,媒体加强舆论监督,法律援助机构挺身而出,各方形成合力,一些地方的民工被欠薪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经济半小时》记者 曾晓玲、孟庆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