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经济半小时 > 近期报道
2003:中国的责任和机遇((2003年01月28日 22时11分)) 

    2002年年底,世界银行连续发布报告,对全球经济发出预警,并将美、日、欧盟等发达地区2003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3.3%调低到2.1%。与此同时,世界银行却把中国看作2003年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最大“亮点”,预测中国经济仍将保持7.5%的高速增长。

    2002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独领风骚,不仅中国人自豪,也引起了我们邻国的关注。最近,日本政府公布了一个重要文件:《21世纪日本外交基本战略》。文件提到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日本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这可以说是“中国机遇论”。为什么日本政府现在会提出这种看法?《经济半小时》联系到了新华社驻日本记者乐绍延。

    
日本:中国机遇论


    主持人:乐绍延你好,我们知道最近日本国内出现“中国机遇论”这种说法, 具体情况是怎么回事?

    新华社驻日本的记者乐绍延:更多的人认为,中国的发展对日本来说是一种机遇,其中包括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去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就明确提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对日本来说是一个机遇,而且他后来同美国总统布什的会谈中也再次重申了这一观点。特别应该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财务省去年6月24日递交的一个报告,名字叫《关于亚洲新经济展望报告》。这份报告很多人把它称之为日中经济展望报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份报告90%左右谈的是中日经济关系问题 。

    主持人:那么这份报告是谁写的?它的核心内容又是什么呢?

    新华社驻日本的记者乐绍延:日本财务省组织了19名日本比较有名的专家学者组成了一个调研小组,经过了大约6个多月的调查研究,这份报告长达211页,是很厚的一本书。报告说中国对日本出口产品价格还不到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1%,这么小的比例,怎么可能对日本经济造成重大打击?特别是去年中日之间贸易额已经超过了900亿美元,而且日本在华投资的企业盈利大幅增加。现在日本很多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收益成了企业重要的利润来源 。

    主持人:这份报告提出应该把中国看作是一个机遇,日本的企业对此有什么看法?

    新华社驻日本的记者乐绍延:日本的很多企业都认为这个报告是有道理的。日本对华投资企业截至2001年底已经达到了22400家,到去年9月份,有预测认为大概达到24000家。这些企业中间包括了几乎日本所有的著名企业,比方说丰田汽车公司、本田公司、索尼、松下、东芝、日立等。几乎所有著名公司都在中国有投资,而且根据日中贸易促进机构的一个调查证明,(这个报告是去年12月发表的,)在中国投资的企业中,有82%的企业赢利,日本有许多大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在中国的投资战略,增加在中国的投资。

    通过乐绍延报道,我们知道日本非常重视中国这个大市场。在中国投资的日本企业70%都在赢利,这对中日两国都有益无害。国际资本聚集中国,就是看中了这里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市场受益的外资企业有很多,我们《经济半小时》的记者专门调查采访了两家进入中国已经10年的美国大公司--麦当劳和摩托罗拉。

    
外资回报丰厚


    这个黄色的“M”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这就是世界上著名的快餐连锁店麦当劳的标志。近日麦当劳宣布37年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并将在今年关闭全球175家分店。但是这丝毫不影响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自1990年在深圳创办第一家分店起,目前麦当劳在中国已经拥有了550多家分店。对此,曾经参与过创办麦当劳北京第一家店的陈清慧的感受最为深刻。

    北京麦当劳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清慧:在92年的时候我已经在北京帮他们开第一家店,在十年前的那个时候,我没有想到在十年内北京发展到88家,这个速度在整个麦当劳系统是从未有过的。

    仅在2002年,麦当劳就在中国新开了123家分店,尽管面对麦当劳全球生意比较萧条的状况,2003年麦当劳也只计划在全球新增600家分店,但占其中1/6比重的100家店就将开在中国市场。

    北京麦当劳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清慧:除了美国以外,我们是排行在第七位,无论是在店数也好,或者是在经营的方面,总体的我们是排在第七位,这也显示出我们在这个市场的潜力。

    同样以英文字母M开头,在中国投资的还有另外一家公司,它就是在中国手机市场上占有大约30%份额的摩托罗拉。2002年摩托罗拉中国的销售收入是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占据了摩托罗拉全球去年总销售收入267亿美元的近1/5。

    摩托罗拉总公司副总裁兼个人通讯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卢雷:这个数字在全球来讲是非常大的一个数量,非常大的一个比例,所以在手机上,目前可能这个数字基本上也是在这个位置。

    在摩托罗拉工作了近十年的卢雷用几个数字向我们说明摩托罗拉在中国的发展。1987年摩托罗拉进入中国市场,1992年在天津建厂,在中国的投资从最初的1.2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37亿美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这一点在摩托罗拉美国的公司总部也受到高度关注。

    摩托罗拉总公司副总裁兼个人通讯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卢雷:我记得每年几乎在每个会议上,在任何一个会上都能听到,只要是全球的会上中国都是被提起,这个是非常不容易。以这些数字来看,整个公司不但认为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市场,而且对中国是非常有信心的。

    在中国投资成功的外国公司远不止麦当劳和摩托罗拉两家。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已经有400多家来华投资。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00亿美元,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而美国《财富》杂志不久前公布的调查也表明,92%以上的跨国公司考虑近年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各公司争相进入的一个大市场。

    虽然目前中国经济仅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8%,但超过7%的增长速度,使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5%。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能长期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对全世界都具有积极意义。

    
粮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民以食为天,特别对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国,粮食生产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2002年尽管中国加大了退耕还林的力度,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2%。但全国粮食平均单产每公顷增长3%,粮食总产量仍达到4.571亿吨,增产448万吨,增产幅度达到1.0%。这么多粮食能不能维持中国经济的增长?《经济半小时》的记者采访了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农业问题的国务院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先生。

    陈锡文先生告诉记者,民以食为天,老百姓能不能吃饱饭,穿暖衣,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是备受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应该说从九十年代后期以后,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讲食品的数量问题、供求之间的数量矛盾基本上是解决了。

    陈锡文指出,世界关注中国的粮食问题,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多,相对来说耕地显得比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的产量。并且每年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占用一部分耕地,在建设占用耕地最多的一年1992年,达到了1200万亩,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我们现在大概每年征占的耕地大概在200到300万亩左右,而且我们还新开垦一些耕地在补充。

    陈锡文同时也告诉记者,耕地数量的减少并没有减少我国粮食的产量。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大概是3亿零500万吨,到了199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亿1200万吨。20年的时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68%,而在这20年,中国人口的增长将近40%。人口在增长,但我国的粮食增长比人口增长要快得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我们搞农业的同志都知道,这几年基本上是粮食供过于求,我们库存的粮食非常充裕,整个仓库的粮食就总量来说,大概在2亿5000万吨左右,比全球的一年粮食交易量还要多。

    除了粮食的产量,陈锡文还从粮食的价格方面对中国目前的粮食生产稳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陈锡文手里的这张曼谷大米离岸价格历史走势图上清晰地显示,从1996年至2002年9月,国际市场上的大米价格一直在持续走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去年的粮食出口大概达到了1000万吨上下,而粮食的进口只有70万吨左右。

    陈锡文告诉记者,从1995年至今,中国的粮食进口量一直小于出口量,只要中国粮食充裕,世界就不会有粮荒,世界粮食价格就不会发生大幅的震荡。中国作为一个大的农产品生产国、消费国,对整个国际农产品市场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我觉得中国保持住自己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实际上最终起的结果就是能保证全球的农产品市场的稳定,而全球的农业稳定对全球经济增长,甚至是社会稳定都会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中国不但解决了粮食问题,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贫困人口也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总数中,中国所占比例已经从1990年的28.2%下降到1998年 的17.8%,对消除全球贫困起到重要作用。当然,稳定发展的中国对全世界所尽到的责任和贡献还远不止这些。这一点,从5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就可以看出来。

    
世界在中国寻找机会


    从事货币金融研究30多年的王国刚,一直关注着中国迈向国际市场的进程。王国刚告诉记者,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时,在很多危急时刻履行了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职责最有力的佐证就发生在5年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王国刚:97年东南亚危机以后,当时国外好些人就在讲,中国人民币应该贬值。那么我国从国际经济这样大环境中出发,提出人民币不贬值。

    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让当时中国周边的一些东南亚国家纷纷出现了货币市值急剧下滑,人民失业、企业破产的恐慌在这些亚洲国家蔓延。由于中国从1994年起实行汇率并轨后,由政府对资本项目实行监管,因此中国幸运地躲过了金融风暴,然而却躲不过风暴带来的影响。

    在1998年的华东交易会上,中国的贸易厂商们已经开始失去东南亚的客户,从市场需求来看,人民币贬值对贸易而言这些厂商在短期内能够提高出口额。而中国政府的态度是坚决的。

    坚挺不变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仅让国人不曾想到,而且让世界各国始料未及。中国用自己的利益换来了其他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王国刚:如果我们仅考虑中国的利益,人民币不贬值一年大概损失几百亿,许多厂商没法经营下去,一批工人下岗。我们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国际市场的秩序,我们可以贬值。但是这样做下来谁都没有好处,可以这样说,东南亚各国、日本、韩国等,南亚这些国家将陷入进一步的危机当中。

    王国刚告诉记者,中国的做法体现的就是中国对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职责,而当时中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还远不只这些。

    1997年8月13日,讨论援泰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东京会议结束两天后,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代表中国政府表示,中国将出资10亿美元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泰计划,遭受到金融风暴袭击的中国香港也做出了同样规模的承诺。

    王国刚向记者表示,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的承诺还不断地体现在了中国在推进东南亚自由贸易区、建立反洗钱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1-9月,中国就从亚洲进口1354.6亿美元,同比增长23.8%,菲律宾、泰国、韩国等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将近成倍增长。在经济互补中,作为去年全球引进外资的第一国,中国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王国刚在采访中还表示,中国经济一直以各国共同受益共同繁荣为目标,虽然市场竞争避免不了优胜劣汰,但最终会达到国际社会共同发展。中国在维护国际经济环境和全球发展上始终尽职尽责。在这方面,经济统计数据简单明了,又最能说明问题,我们采访了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他用数字证明了中国的作用。

    
数字说明中国经济


    主持人:近五年来,我们中国在维系人民币的稳定、抵御金融风险的动荡的方面表现出了比较卓越的调控能力,这种能力它到底是来自于何处呢?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这种能力应当说是源于我们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五年来,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年平均7.7%这样的速度在迅速增长。去年我们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02398亿元人民币,突破了十万亿大关,我们的外汇储备也达到了2864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主持人:你认为中国经济目前的这种增长态势能够持续多长时间?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对于中国经济这种持续、快速增长能够持续多久,我想主要要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的基础,或者说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什么。我们有13亿人口,我们有很大的经济回旋余力,所以从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上看,内需仍然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中国经济这种持续增长的状况会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主持人:中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它的运行效率有什么样的变化?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我想我们看中国经济运行的效率的话,我们首先要看中国的财政状况。我们的财政应当说五年来,每年基本上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去年我们全部工业实现利润达到了56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6%。

    主持人:现在我们都看到,国家财政富了,企业的利润高了,老百姓的收入是不是也水涨船高了呢?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去年我们城镇人均收入7720元,同比增长13.6%,农民达到了2476元,同比增长4.8%,城乡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较好的增长。

    主持人:那么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周边的国家,对整个国际社会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现在世界上,相当数量的跨国公司纷纷到中国投资,跨国公司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和中国充裕、廉价的劳动力相结合,从而为全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改善了全球供给结构。另外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的生机勃勃,现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地区)它们应当说是增长乏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为世界经济提供新的和更多的需求,从而刺激整个世界经济向良性方向发展,也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复苏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信心。

    2002年全球经济深受通货紧缩的困扰。美国、日本、欧盟三支主要经济力量市场不振,持续低迷。而世界各国经济学家们在预测2003年全球经济前景的时候,纷纷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中国,把中国看做是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他们怎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半小时》采访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M)驻华首席代表大谷一朗。

    
IMF官员评价中国经济


    主持人:你好大谷先生,你在中国有多长时间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大谷一朗:我1999年夏天来到中国,所以我在这里已经有3年半了。

    主持人:那么你对于中国经济这些年的发展都有一些什么印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大谷一朗:我研究中国经济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并且中国经济近20年来的表现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中国经济总体在过去20年实现了超过9%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很大的提高,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了,所以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好。

    主持人:中国的贸易伙伴能够在什么程度上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获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大谷一朗:我认为,很多中国的贸易伙伴,更广泛的来讲,整个世界都能同中国人进行非常好的合作,那些商人们将从扩大的市场规模和正融合到世界经济中的中国经济发展中获益。

    主持人:中国的未来会是怎样?在世界经济体系当中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大谷一朗:如你所知,中国经济发展得非常好,而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它对于世界各国而言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此我认为,其他各国也将在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获益,可以彼此进行贸易,也将可以彼此获益。

    主持人:那么你对于当前中国同它的邻邦间的贸易关系有什么样的评价?是否还存在比较大的一个发展空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大谷一朗:如最近的一份资料清楚地显示,中国同它的亚洲地区邻邦间的贸易额有巨大的增长,在中国出口的同时,它同样从邻邦进口。因此很明显,它的邻邦近年将可以十分快地增加它们的出口,而这对的亚洲邻邦十分有利。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同各国间存在彼此的共同利益。

    主持人: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是否存在会使得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因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大谷一朗:当然中国也许不能永远保持9%的经济增长,总是有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但是我从不认为中国政府无力或者不能制订出合适的方案来迎接这些挑战。

    和大谷一朗的看法一致。正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第33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很多国际商界和政界人士认为,2003年美国经济增长会停滞不前、欧洲因为德国经济衰退前景惨淡、亚洲的日本仍难以摆脱衰退。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今年将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

    (《经济半小时》记者宾芳、张凯华、王立平编辑报道)
中央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