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经济半小时 > 近期报道
长江黄河又遇枯水期((2003年02月24日 22时14分)) 

    滚滚长江东逝水,自古就是一景。但今年以来,长江中上游的很多河段,不仅看不到这样的壮观景象,还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枯水现象。水位持续下降,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被迫在一些河段实行限航。一些大吨位船舶困在江中。黄河目前的形势也不容乐观。黄河中上游今年主流和支流的水量比往年平均低50%,龙羊峡和刘家峡两大水库蓄水量已降至建库以来最低水位。这两大水系同时遭遇枯水年份,对内河航运和两岸生产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在连年成功战胜洪水的同时,当地群众是如何战胜干旱的?


    自2月份起,长江中上游一些河段水位降到了历史罕见的低点,重庆段水位接近历史最低值,湖北宜昌水位降至10年来最低,沙市段水位在2月10日更是突破了-2.58米,创下了长江有航道水位记录10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情况一度十分紧急。几天前,记者分别在长江上游城市重庆和中游城市武汉进行了采访。

    记者来到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下游5公里的寸滩水文站。这里的水情也代表了整个长江上游的水情,据寸滩水文站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这里最新的水位是159.08米,依然处于比较干枯的水位,然而与往年不同的是,像这样低的水位在今年已经持续了1个多月。

    在水位勘测点,记者看到,由于长时间的河道干枯,用于测量长江上游水位的标尺几乎完全露出了水面。几艘重型工程船也曾经在浅滩位置停靠过很长一段时间。寸滩水文站的项祖伟站长告诉记者,从1月下旬以来,这里的水位就一直处于159米以下的干枯水平。“2月8日出现了最枯水位:158.34米。这种历时较长、水位较枯的现象是寸滩水文站自1938年建站以来罕见的。”

    在长江最大的支流嘉陵江也有同样的枯水现象。原本十分宽阔的河道, 有水的区域只占到了1/3左右,许多重庆市民直接来到了江边,把嘉陵江当做了钓鱼场。由于河道干枯,一个老板也利用江边宽阔的空地修起了跑道、建起了马厩,把原本设在市区里的跑马场搬到了这里,生意也显得不错。据了解,他的跑马场开了一个多月,由于今年水比往年要枯些,所以就腾出了场地。

    河道的干枯也使得正常的航运受到了影响,在嘉陵江的重要河段金沙啧段,由于水位较低,许多载重大的货船也只能依次停靠在江边,无法进行正常的航运。

    长江重庆航道局航道科石道平科长介绍:“现在这个水面的水域航宽不足40米、水深不足2米5,重大型船舶无法进来进行正常的作业。所以只能停靠一些吃水浅、尺度较小的一些小船在这里停靠。”

    那么,导致长江水位长时间干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副局长官学文说:“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降雨的减少。”

    官局长告诉记者,今年1月份以来,长江的主要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的降水,和历年来的平均值相比分别减少了34%、52%和17%。各大支流来水的减少使得长江干流的水位一度持续走低。此外,二滩、东西湾、葛洲坝等长江沿线各大发电站的蓄水发电,也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长江水位的降低。

    长江流域的枯水期不仅影响了水上航运,对长江及其支流的水质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的武汉市,前一段时间就检测到了汉江的下游爆发了水华现象。

    水华是指水体中硅藻等藻类大量繁殖,超过平常含量,使得水体变质。2月5日水华高峰时拍摄到的照片中,明显可看出成团的墨绿色的藻类。据武汉市长江流域水环境检测中心的检测人员介绍,这种藻类本身就存在于江里,平时每立升水只有几万或几十万个水藻,但是2月5日,水中藻类的密度达到每立升3000多万个。2月21日,记者在随检测人员到江边抽取水样时,发现被污染的江水已经开始变清。

    长江流域水环境检测中心工程师邱光胜告诉记者:“现在水面已恢复平时状态,在当时的高峰期,水面全部是酱油色的。”据他介绍,在过去的11年中汉江发生了4次水华,上一次发生是在2000年,这次水华在2月3号被发现,5号达到了最高峰。

    而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翁立达表示,这四次水华均有共同点——在枯水期时遇上连续几个晴天,有较充足光照。阳光的照射作用使得水体中的叶绿素、藻类含量急剧升高。“我们称之为爆发。”

    翁局长说,由于9号以后的雨雪天气,目前水华已经降到了比正常稍高的水平。尽管如此,武汉宗关水厂的工作人员还是不敢懈怠,水厂每天要为四分之一武汉市民供水,而水厂的取水口就在汉江的下游。负责人告诉记者,发生水华时,为了使城市供水正常,他们投入很大资金购买药剂。

    武汉市自来水公司质量管理中心副主任曾卓称,他们增加了近50万的成本。作为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翁立达认为,汉江是武汉市的重要水源,发生水华会影响整个城市的供水,关系重大,他们将密切关注水质的变化,确保武汉居民的用水安全。

    当记者离开武汉时,那里终于又出现了阴雨天气,汉江上流也开始降下雨雪,这对下游的水华起到很大缓解作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表示,随着上游降水的增加,长江水位已经全线普遍回升,这对于长江沿岸居民是个最好的消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长江中上游的水位全面回升,整个河道的航运情况也有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但是此次长江的许多重要河段所出现的枯水期持续时间之长、水位之低也是历史上所少见的,这也对长江航道的正常运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记者周人杰进行了进一步的采访。

    由于长时间的河道干枯,长江上游最大的客运码头重庆朝天门码头也曾经一度失去了往日的热闹。许多前往这里的大型客船由于受到船舶吃水的影响也无法直接到达这里,这也给许多船舶运输公司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贺明松是重庆长江轮船公司运管处的处长,他所在的公司是重庆市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航运公司,从一月份长江上游进入枯水期后,他每天都要到朝天门码头的江边去看水位的高低,以便根据水位涨落的情况,决定船舶可以通过的航道和能够停泊的码头,这段时间,长江的水位高低直接决定着公司的经营和收益。

    贺明松 :“水位好,船舶可以满载,那么公司的收入就高;反之,载客人数降低,公司收入直接受影响。这是个必然的规律。因此,枯水期对整个航运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月下旬以来,长江中上游的水位一直处于近十几年来的低点,重庆长江轮船公司的许多大型客、货运输船舶受到吃水的影响,不得不采用分拖、分流的方法,减少运输货物的重量和旅客的数量,特别是在原本为赢利高峰期的春运期间,长江重庆航段的水位却处于最为干枯的情况,这也给整个公司的客、货运营收入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贺明松说:“目前初步测算,整个春运期间由于水位枯落带来的航道、气候的影响给重庆长江轮船公司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400万元左右,其中客运约是600万元,货运为800万元左右。”

    受到损失的不仅仅是重庆长江轮船公司一家,在重庆市港航管理局运管处,朱永贵处长告诉记者,由于此次长江中上游的水位长时间处于十分干枯的状况,在一些重要航段也一度造成了碍航甚至是断航,这也使得重庆市几十家大型航运公司的客、货运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

    朱永贵称,重庆市干线的骨干航运企业有44家,据目前估计它们的总收入要减少10%到20%,约5000万元。

    为了在低水位时尽量确保航道的畅通,重庆市航道管理局也和水文部门加紧合作,及时修订航线,以便从最大限度上降低河道干枯对航运造成的损失。

    石道平告诉记者,他们每天在接收水资源水文局的水位预报后就派出测量人员对重要的浅滩河段进行实地测量,再根据测量图纸进行分析,以便合理地配布航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尺寸船舶的通过。

    在长时间的干枯之后,长江上游的水位将会如何变化,也成了各家航运公司和航道管理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带着这个疑问,记者也来到了长江上游水文预报中心。

    王世平副主任表示,随着气候变化、气温升高,下一步水位会回升。进入三月份后,降水明显增多,枯水情况将改观。长江以南的部分河流如巫江、歧江和赤水河等的水位将上涨1米左右。

    近来一直有传闻,认为长江枯水期出现异常低水位是汛期大洪水的前兆,专家在我们的采访中进行了澄清。他们认为,长江是一条雨洪型河流,这种一下雨就成汛期、没下雨就枯水的情况每年都有,属于正常现象,并不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和夏季洪水更没有必然联系,大可不必担心。既然长江水每年涨跌起伏都这么大,对航运和两岸城市的生活都造成种种不便,又应该怎么来应对这种变化呢?

    长江水利委员会教授级工程师陈雪英认为,这个经济损失涉及到多个部门、各个方面,像城市供水等。水位下降使得供水能力受限,导致了成本提高,供水量也会随之减少,在发电方面也会造成损失。而解决这个问题要靠水库调节。现在上游水库修得比较少,三峡水库、其他上游干支流水库的修建可以调节枯水流量,这个问题也会逐步得到改善。

    记者:“三峡水库会对调节枯水期起什么样的作用?”

    陈雪英:“三峡水库修后,上游水位会抬高,航运会有很大改善。另外,沿岸蓄水也能得到较好解决。而下游蓄水位要求有165亿立方米的调节库用,在经过三峡水库的调节后,它的枯水流量会增加。即使在枯水期,它的平均调节流量也能达到5860立方米/秒。像今年只有2900立方米/每秒,那就增加2000立方米流量。因此在沿江下游的航运、用水及生态环境都会有所改善。

    记者:“根据三峡水库建设的计划,三峡水库的作用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陈雪英:“三峡水库是分期发挥效益的。由于今年刚开始蓄水,主要是围堰发电,目前还没有什么调节库用,枯水情况还不能得到很大改善。到了2007年,有了156米的蓄水水位它就有一定的调节库用了。而在2010年左右三峡水库最终规模达175米的水位时就可以大大改善下游的状况。”

    专家还说,现在的枯水期不仅不会影响三峡工程的工程进度,反而有利于大坝围堰的施工。三峡工程的建成,不但可以调节长江流量,对防洪、发电、南水北调也都能起很大的作用。到那个时候,长江航运不再受季节影响,将成为全年畅通的黄金水道。

    长江被枯水困扰的同时,另一条母亲河黄河今年也遭遇到5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与长江不同,黄河沿岸地区受影响最深的不是航运而是农业灌溉。今年四到六月,水利部分配给黄河上游宁夏灌区的引黄水量指标比正常年份压减了33%。山东地处黄河的下游,而且黄河是山东惟一的外来水源,这就是说,除了天上的降水和地下水,山东还能用的就剩下黄河水了。在黄河流域遭遇大旱的时候,山东还有水可用吗?记者在山东进行了采访。


    眼下正是小麦返青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的麦苗最需要的就是水。今年大年初三,黄河北济阳、商河两县的县长就来济南市水利部门拜年,急着拜年是希望尽快开闸引水。然而,水利部门到现在也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济南市邢家渡灌区管理处主任翟新友表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提闸灌水,下游将出现断流。

    在正常年份,邢家渡灌区从黄河的引水量是三亿立方,充足的水源保证了黄河北岸地区旱涝保收,即使在旱情严重的2002年,济阳、商河两县的庄稼也获得了大丰收。但是按照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分配方案,今年上半年邢家渡灌区能够利用的黄河水还不到1500万立方,这个数量只有正常年份的1/10。

    山东黄河河务局水调处副处长何同溪说:“今年的水量调度工作形势非常严峻,上级计划分配给山东上半年的来水只有38亿立方,比去年减少了近一半。”

    当然,黄河水利委员会也不是不想多给山东一些水,问题是今年整条黄河都没有多少可调之水。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提供的数据,目前黄河正面临着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小浪底、刘家峡等五大水库可调节的水量仅有35亿立方,比去年同期减少了73亿立方。对沿黄九省区来说,这35亿立方的水无异于杯水车薪。

    在黄河出现旱情后,为什么山东省在沿黄九省当中会最着急呢?山东省水利厅厅长宋继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黄河水对于山东至关重要。黄河是山东惟一的客水资源。它流经山东11个市地,灌溉着68个县的3000多万亩土地。这跟山东省是黄河流经的最后一个省有直接关系,因为其他省在上游,山东在下游,来水越少对山东制约越大。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春天沿黄地区的降水量仍然偏少。也就是说,山东的干旱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这些麦苗能够熬到收获的季节吗?

    记者采访了济南市历城区崔寨镇一位名叫王维秋的农民,他说:“从开种到现在,基本上没下一滴雨,去年冬天的雪也很少。麦苗很绕,再一个分蘖很少,一看就知道长得不好。去年这个季节,都快找好垄了,麦苗都很胖了。”

    在农业面临严重困难的同时,济南市的城市供水也受到严重的威胁。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赵承忠估算,现在两个水库5000多万的蓄水可以供三个月左右,三个月以后如果没得到黄河水的有效补充,供水就比较紧张,只能靠市政府采取其他开源节流的办法。

    鉴于今年的严重旱情,济南市政府对工业企业的用水作出了严格的限制。过去,他们通常是根据企业上一年的用水情况核定新年度的用水指标,这种办法理论上可以对企业的用水总量进行控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就显得过于粗放。因为每个企业的情况差别很大,发展速度也各不相同。于是,济南市从今年开始采用新的用水管理办法。

    该市计划节约用水办公室副主任陈学峰介绍,以前是实行简单的计划管理,之后才过渡到定额管理,即根据产品产量、营业规模来定年度的用水量。一旦超出定额,则加价收费。但并不是有钱就可以多买水,超定额后原来的定额将在第二年核减,所以一旦超额就要多拿钱。

    济南钢铁集团的用水量占整个济南市的1/10,是济南市重点控制的对象。最近十年来,济钢的钢产量翻了两番,但是用水量却不断减少。

    济钢的水循环系统将会让新上的炼钢项目实现用水的零排放,也就是说,进入炼钢环节的水可以循环往复地使用,不会有一滴水被排放到外界。今年,济钢的目标是把吨钢耗水量从目前的8立方降到6立方。济钢在节水工作上的努力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的严格限制,另一方面,节水也帮助企业提高了效率。

    济钢的副总经理温燕明表示,该系统1小时可降低1000立方的水耗,而按现在每立方3元人民币计算,一天下来就能节省3.6万元,接近4万元,那么一年就节约1200万元。而这个系统的投资只需要五六百万。“按照这种模式治理,投资效益是非常高的。”

    用水大户的努力可以立竿见影,而千家万户的努力也会汇流成河。济南市的市长曾经大力倡导一项名叫“一块砖”的活动,活动内容是每家每户在自家的马桶里投放一块砖,减少每次冲厕的用水量。当然这种做法只是权宜之计,现在很多旧马桶已经被新式节水马桶取代。不过,这种从小处着眼的思路却被济南人发扬光大,就连两种不同的水龙头都被做出了节水的文章。

    济南市计划节约用水办公室科长卢兆霞告诉记者,调整后的水龙头出水速度非常快,间隔时间又特别短,加上新式水龙头的陶瓷芯能缓冲水流,各个方面比旋转式的要节约很多水。

    山东是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的比例超过70%。在城里人想尽办法节省用水的同时,农村也在寻找渡过难关的办法。去年的干旱已经给山东农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今年同样存在大旱的可能,那么,山东的农业又怎样来面对年复一年的干旱呢?

    济南市历城区崔寨镇镇长任道胜表示,他们先育下稻苗等着六月中旬的黄河水,如果进入雨季黄河水能来就种水稻,否则只好种一些经济效益较低的其他作物,比如玉米。

    黄河大米以品质好、产量高而著称,当地农民打心眼里不太情愿放弃种水稻。但是山东省农业主管部门对水稻种植的态度非常坚决。该省农业厅生产指导处主任科员鲁波表示要进一步加大种植结构的调整,尤其压缩像水稻等耗水量较大的大田农作物。鲁波算了笔账,种植1亩水稻的用水量是800-1000立方,而种植1亩旱田作物的用水量只有200-300立方,在水量充足的时候,种植水稻的效益略好于旱田作物,但是一旦出现旱情,这种效益就可能转化为颗粒无收。“我们要推广旱稻,它能节约50%-70%的水。”

    在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同时,节水灌溉的技术也被努力地推广。山东省把以色列、墨西哥等国的节水灌溉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因为这些国家比山东更加缺水。于是,喷灌、管灌、滴灌等技术都开始在山东得到尝试或者大面积推广。目前,山东省节水灌溉的面积已经达到35%。农业部门认为,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这块试验田看起来很特别,普通的麦田通常是一片平地,而这片试验田却是一片密集而平行的田垄,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垄耕法。副研究员王旭清介绍,平作浇一次水一般要60多立方水,而用垄作则不到40立方,能节40%的水。以前的节水灌溉方式成本很高,如果耕作方式改变,投入的成本和传统平作并没有多大差别。

    目前,这种耕作方式正在进行小范围的试点,如果顺利将进行大面积的推广。也就是说,因为缺水,山东农民将不得不改变世世代代的耕作方式。

    在结束此次采访时,山东省普降小雨,这是今年山东下的头一场雨,尽管这场雨水量不大,没有形成地表径流,对抗旱的作用不大。但毕竟春雨贵如油,希望这样的小雨能够更多一些。

    还有一条消息,今天,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宣布,我国的“大中型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正式确立,这一体系的建立将为我国大中型企业国际竞争力水平提供一个客观的参照标准。

    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是目前衡量一个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指标。国际上最具权威的竞争力评价机构主要有两家:一家是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出版《全球竞争力报告》;一家是瑞士国际管理学院发展学院,每年出版《世界竞争力年鉴》,但这两家机构对企业的评价并不深入到具体的企业个体。我国的这一评价体系把评价重点放在了企业自身,对企业的规模、管理、市场等5个方面65个指标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将根据参评结果出版《中国大中型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经济半小时》记者:周人杰 马洪涛 罗垠)
中央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