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民办教育和高校扩招 不要“急功近利”
09月16日 09:50

   9月6日和7日,《经济半小时》分别播出了《身边的民办大学》和《明年是否还扩招》两期节目。可以说,发展民办教育和实行高校扩招,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状,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过渡。然而,民办大学的发展受到了资金来源、身份认定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完全靠收学费的经营模式使得民办大学陷入窘境。而高校扩招也带来了人员过度拥挤、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民办大学该如何发展?高校扩招是否还要继续?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何在?请看网友的回答。

  【欧阳辉淼】 目前的民办教育有它的先天局限性——资金不足

  民办教育的先天局限性——资金不足,制约着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

  没有资金,民办学校没有自己完全拥有使用权的土地、建筑;没有教学设备、实验设备;没有自己完整的师资力量。

  现有的民办教育,几乎都是靠租用土地、教学楼,租借教学设备、计算机房,聘请临时教师、实验员。这样的环境,如何让热望成才的学子们心甘情愿地走进民办学校?

  民办教育,不能只着眼于经济效益。要知道,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不可以纯粹用经济来衡量。

  【沈阳的王】民办大学要走联合发展道路或要有独辟蹊径的教育理念

  目前民办大学主要依靠收学费发展自己,而没有私人捐助、各种教育基金的帮助,如果这样下去,大多民办大学只能维持简单的生存发展,弄不好就会被淘汰。

  民办大学的发展需要规模经营,而规模经营在没有外来巨大资本支持的情况下,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走联办道路,办学理念相同的民办大学应该想方设法联合成一体来发展自己,有规模才有名气,成为“名校”的民办大学自然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在教育方式上,民办大学更有灵活性,这是正规大学所没有的,有优势就必须想办法把优势的潜能挖掘出来。民办大学的发展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有好的学生苗子上,民办大学需要这样的教育理念:“只有无能的老师,没有无能的学生。”。民办大学应该追求把普通学生培养成精英人才,这样才会有丰富的学生资源,也方便了争取社会捐款,甚至是获得自己培养出的有成就的学生的捐助。所谓世界名校不过是看培养人才的能力,教育方法就像科学技术一样,谁掌握了谁就有资格俯视对手。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才是不能复制的,我们无法复制只能是我们认识研究没有突破,而没有突破是因为受太‘正规’的思维限制,一旦突破我们会发现原来一切如此简单。

  【stpeople】发展民办教育,关键在于正确定位

  民办学校(大、中、小学)、民办教育需要社会更多、更大的关注!教育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教育体制的问题,首先就必须从教育体制这个根本问题入手,否则,再多再好的法规、计划,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应该是双管齐下,才能事半功倍!民办学校的资本、制订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等问题只是表面,而关键是,民办教育、民办学校在我国教育体系里的定位!!

  【yuyu080】适度扩招,防止扩招风蔓延

  我认为,中国的教育人才缺乏似乎有两种解决办法:第一种是精英策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扩张。第二种是通过增加数量,降低门槛,给大家一个学习的机会,然后在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下,实现优胜劣汰。

  对第一种看法,很多人会认同,是个很理想的办法,又有数量,又有质量。而第二种方法,是广招人才,但是别忘了,它的目标的实现是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的,而不是简单地招进来就了事。盲目做大,却不强。认为单纯扩招就可以在短期内培养出大量的人才,是不现实的!

  【沈阳的王】扩招要从高校和中国教育实际出发

  中国高校在连续四年的时间里扩招了一倍多的学生,在这样连续扩招过程中我认为应该整顿消化一下,要留有余地,打仗还要保留预备队后援,高校扩招结果不能连‘预备队’都没有吧!从今年一些高校继续扩招的情况来看,已经出现硬件设施和资源状况处于饱和、满负荷状态,更严重的是师资力量跟不上,高校如果这样运转下去,怎么能吃得消,需要有缓解消化的时间。

  教育部所提出的到2005年高校入学率要达到15%的量化要求,这个标准好像符合世界银行划定的界限:18岁到22岁的适龄青年进入大学的比例,15%以上称为大众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就算达到国际“大众教育”水平,难道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一下子有了质的飞跃吗?从目前扩招出现的一些问题,我觉得这个标准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中国普通大众的教育水平依然如故,他们是我们社会的主流。

  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实际价值是文凭而不是能力,而事实上,高等教育对一个人真正的价值,体现为使受教育者比普通人具备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但现在过于注重“文凭”的现象,使许多进入扩招行列的人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如果扩招培养的是这样的高等教育人才,比例高低对中国教育来说又有多大价值呢?

  文凭只是证明一个人学过什么知识,并不代表一个人具有相应的能力。能力不是由知识多少决定的,而在于谁能把从实践中总结概括的知识还原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有所创造,成为新的知识。高校所学的大多数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方式获得,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人想不想学,与其从扩招提高我们国家的教育水平,倒不如培养公民的学习兴趣,这比扩招更有实际意义。

  【欧阳辉淼】不要让教育也变得“急功近利”

  想想,如果中国大众中50%接受大学教育,并真能具备大学教育素质水平的要求,将会是一个七亿人口的巨大数目。如果以国内现有的教育力量、经济基础、文化基础,是不是有点好高骛远?同时,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教育水平的高低有别,是不是将会对大学教育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力冲击?孔子办学,门徒三千,而学有所成的仅七十二人,但在历史进程中有过积极作用的不过十四人。现在的教育,是不是更应该考虑教育的效果!而不应是经济的需要!俗语说得好: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仅仅四年至七年的大学教育,在泛泛而行之后,是不是就会产生一群又一群、一批又一批的新“文盲”!急功近利已经是这个社会的一种通病,教育应该改造它,而不是让它也给“腐蚀”了过去。一个人或一个组织都是在一个社会或一个区域中存在,如果他不能改造周围的环境,那他就一定会被环境所改造。教育是育人的,而人是改造环境的,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是现在经济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政府部门,甚至广大的老百姓最重要、最优先、最迫切要弄清楚的问题!!!究竟有多少人能够接受大学教育,并真正领会大学教育,这并不是目前的问题!

  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民办大学为了生存,要收取高额学费;高校扩招后,硬件设施的不足有可能影响教学质量。因而,实行高校扩招、发展民办教育,要避免急功近利,要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