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 最新报道

牛根生:骑着“蒙牛”冲天

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19日 16:52

  在今年10月份举行的曼谷APEC会议上,一家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惟一受邀的食品企业代表出席了会议。董事长兼总裁牛根生也成为第一个参加APEC会议的中国民营企业家。

  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牛根生:“我当时想一个卖牛奶的、做雪糕的,怎么能去参加APEC会议呢?”

  如果说参加APEC在国际上展现了蒙牛的形象,那么“非典”捐款则展示了蒙牛的国内形象。在“非典”期间,蒙牛累计捐款捐奶1200万元,成为国内第一家捐款抗击“非典”的企业。

  牛根生:“我们做市场做产品,同时也得做社会的公益事业。”

  2003年10月,随着“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成功,蒙牛不失时机地树立了自己“航天员专用奶”的形象,市场份额也随之大幅提升。

  牛根生:“我们感觉到对航天事业的支持,也会给我们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无论是登上APEC的讲坛,还是第一笔“非典”捐款,以及借“神五”发射之机开拓市场,使蒙牛进入人们视野的是它的成长奇迹。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牛根生带领蒙牛从创业时的全国同行业排名1116位,到2002年的第4位,创造了中国企业史无前例的1947.31%的成长速度。

  牛根生:“我们感觉到是厚积薄发的缘故。”

  今年47岁的牛根生已经与“牛”打了25年的交道。养过5年牛,从一名刷瓶小工开始,一直到乳品行业的高级管理者,牛根生对牛的感情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1999年,牛根生开始创办自己的企业蒙牛集团。虽是个新企业,但牛根生用的却是乳品行业里的行家里手。

  牛根生:“我们从事这个工作十年以上的将近一千人。”

  创业初期,牛根生采取了“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策略,先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市场推广,然后采用“虚拟联合”的方式,包租其他企业的生产线,把蒙牛的品牌打出去,同时加紧建设自己的工厂。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相继建成投产。特别是2002年竣工的三期工程,成为目前世界上放置生产线数量最多、处理鲜奶能力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单体车间。而蒙牛的销售收入也连年攀升,1999年是4365万元,2000年2.9亿元,2001年是8.5亿元,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一举进入中国乳业4强。今年截止到11月份,已经实现销售收入46亿元,预计全年将突破50亿元。

  在蒙牛公司总部的展览室里,有一幅关于狮子和羚羊的故事的图画,蒙牛的每一个员工几乎都会讲这个故事。

  牛根生:“要想逃避死亡的追逐,它必须在赛跑中获胜。因为稍一松懈便会成为他人的战利品,绝无重赛的机会。”

  牛根生喜欢哲学,在企业管理上更多的是理性。蒙牛的高速增长,在牛根生的眼里,得益于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牛根生要的是每进一步时,实实在在的利润,对与企业的扩张,他都要把每一个环节的投入产出账,算得明明白白。其中,牛根生最看中的是产品的质量。

  牛根生:“产品等于人品,如果你产品没作好,那说明你人品有问题,为什么你对消费者不负责任。”

  在蒙牛大到总裁,小到清洁工人,每个人都有着明确的责任,每件事情、每个物品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正是这种于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规避了蒙牛高速成长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

  “百年蒙牛,强乳兴农”是牛根生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4年多来,蒙牛在内蒙古地区扶持和发展养牛户约20万个,增加奶牛近30万头,创造的间接就业岗位达数十万个,产业链条辐射百万农牧民,成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

  牛根生:“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五头牛,三年五年盖个二层楼。这欣慰的感觉非常非常得不能平静,觉得好像再累再苦也值。”

  在蒙牛集团的墙上,还有这样一幅标语,城里多喝一杯奶,农村致富一家人。不过,目前我们国家人均乳品年消费量还只有8公斤,不到世界人均年消费量的十分之一。对此,牛根生说,现在蒙牛的主要任务不是夺取市场份额,而是建设乳品市场,做大行业蛋糕。他总结的一句话是,不一定要喝蒙牛奶,但是要让全民都喝奶。

  (《经济半小时》记者 李卫兵)

(编辑:小荷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