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人物:吴敬琏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03日 22:19
经济学家吴敬琏是全国政协常委,我以前采访过他,在两会召开之前,我还对他进行了问卷调查。那么,在今年的两会上,他会有什么提案?对中国经济他有什么新的见解呢?我的同事马洪涛也特别专访了吴敬琏先生。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经济学家吴敬琏是全国政协常委,在两会召开之前,《经济半小时》的记者还对他进行了问卷调查。那么,在今年的两会上,他会有什么提案?对中国经济他有什么新的见解呢?《经济半小时》记者马洪涛也特别专访了吴敬琏先生。
吴敬琏,经济学家,1930年1月出生,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记者:“很多政协委员都会在两会期间提交很多的提案,那么吴先生会不会也提交提案,准备了什么样的提案?”
吴敬琏:“我现在是正在准备三个提案,有两个是我发起的,一个嘛,就是关于要立一个法,就是民间的福利性组织的一个立法。”
吴敬琏准备在今年的政协会议上提交的,是一份关于完善《公益捐赠法》的提案,目的是推动建立一些民间性质的福利基金组织,处理诸如艾滋病防治、对贫困地区的救济和文化传播等公共福利事业,以减轻政府在从事社会福利事业中承受的巨大压力。他解释说,这种民间福利基金组织在国外又叫做“非盈利性组织”,而我国在这个领域里的发展还没有真正开始。
记者:“这个领域在目前的中国的情况是非常需要我们去进行?”
吴敬琏:“几乎是没有,这跟其他的国家比较起来,这是中国一个很大的缺陷。”
记者:“那在未来中国这个领域,这个非赢利组织应该是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吴敬琏:“这非常重要的角色啊,因为市场经济这个东西啊,它跟计划经济不同在哪呢,计划经济它在假设,是利益是一致的,利益是一元化的,而市场经济的利益是多元化的,在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里面,什么公共事物都要由政府来处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关于公益捐赠立法的研究,并没有影响吴敬琏对于宏观经济现象的关注。在有关中国经济是否存在“过热”现象的争论中,吴敬琏也再次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
有专家提出,中国经济并没有过热。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当前经济不但不存在过热,还要防止“过冷”。
在这场争论中,吴敬琏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国内经济过热的担忧。他认为目前在宏观经济方面最为突出问题,是“行政主导的投资过热”。所谓行政主导的投资过热,指的是地方各级政府运用手中的权力,调动财政、银行甚至企业的资金,投入一些效率低下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从而引发的投资过热现象。
记者:“您说2003年的中国经济是行政主导的投资过热。”
吴敬琏:“对,这是一个实际,这是一个实际。”
记者:“您在这句话的背后主要想说的是什么?”
吴敬琏:“我就认为在这个在前年开始的这个形象工程和从去年开始的各个地方都由政府来叫做经营城市,来大办实业,这种所谓政绩工程,我认为这是跟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符的,而且非常的危险。它就造成一种可能性,就用大量的投资无效的投资,投到这个经济领域,那么它后患是无穷的。”
记者:“为什么说是无效的投资呢?因为我们也看到这些城市在变得越来越漂亮了,这些城市的GDP在增加。”
吴敬琏:“那就看你这个效率指的是什么了,效率我们从经济学上说它指的是单位投入的产出,如果是大量地投入的少量产出,这就要效率低,不管你城市漂亮还是不漂亮,GDP增长快还是慢。”
记者:“这些官员为什么会热衷这些?”
吴敬琏:“我们那里有好多位常委都是当过省里面的副省长,当过中央的部长的,他们说得很清楚,因为现在的干部考核的办法现在的财政体制都需要GDP高速增长,没有GDP的高速增长就没有政绩。”
记者:“是我们的考核标准出了问题?”
吴敬琏:“不只是考核标准,其实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这个问题已经说的再清楚也没有了,就是过去我们这个发展观有问题,要树立新的科学的发展观,过去发展观发生什么问题呢,就是GDP崇拜。”
在发出“行政主导的投资过热”警示的同时,吴敬琏也分析了这种过热现象可能引发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记者:“2004年中国的经济可能遭遇的问题是什么,难题是什么?”
吴敬琏:“难题,最近我们政府领导人提出来2004年是一个关口,我是这样理解的,这个关口就是我们这个经济啊宏观经济出现了不稳定的迹象,就是因为如果投入过量,或者说经济过热,那么大上就必有大下,所以就不能够让它热的太厉害了。”
记者:“这就是中央说的要防止大起大落?”
吴敬琏:“是啊,防止大起大落啊,现在我们碰到的问题不是大落的问题,首先是碰到一个大起的问题,如果大起呢它后来就会大落。”
记者:“您开的药方是什么?”
吴敬琏:“我开的药方大概是三条,第一,这个用宏观经济政策,使它稳定的所谓软着陆。”
吴敬琏给经济过热开出的三个药方是:第一,使用宏观政策,实现稳定的软着陆;第二,加快推进一些关键部门的改革,尤其是金融改革。三是采取一些微观干预的办法,调整经济结构,解决微观问题。而最根本的出路,还是加快改革、完善制度和提高投资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