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起死回生 |
|
“关注拼装车,其实是关注拼装车下已经消失的生命和即将消失的生命。”记者化跃看着自己的节目《拼装车市取缔之后》顺利播出,长舒一口气。因为这个节目从采制到播出的“曲折”经历,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起死回生”。
早在去年十一月,记者化跃接到一个线索,反映在陕西咸阳有一个大型非法拼装车的交易市场,号称“中国三汽”。化跃和搭挡前往调查。拼装车的交易市场位于咸阳市三元县和泾阳县的交界处,化跃他们扮作买主的身份到达此地。一看这十里长地交易的确“热闹非凡”。化跃的采访进行得相当顺利,各种拼装车的交易镜头可谓是尽收囊中。拍完后他们返回咸阳。这时化跃才亮出自己是记者的真实身份。他给三元县县长打了一个电话,告诉县长要去采访,县长马上表示明天就行动。第二天,当化跃他们扛着摄像机再次来到这个拼装车市场时,只见那位县长果然带队正在取缔市场,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化跃没有给泾阳县打招呼,泾阳县那边的拼装车交易照旧进行。这种对比度强的内容运用到节目中,节目自然有看头。但是这个片子当时并没有能播出。
事隔大半年,到了今年七月,国务院发文坚决取缔非法拼装车市场。化跃一听喜出望外,马上叫上摄像景延再赴咸阳。景延当时刚从海南出差回来,得了肺病还没有完全好。因为他是陕西人,有利于暗访。为了节目的需要,他带病前往。当他们再一次来到“中国三汽”时,看到昔日的拼装车交易市场如今被夷为平地,地里还长了一些庄稼。节目怎么做下去呢?
正当化跃发愁的时候,一位“线人”及时出现,“线人”提醒化跃:拼装车的市场是取缔了,但大街上的拼装车可跑得正欢呢。于是在“线人”的帮助下,他们一行人专门租了一台车,从咸阳跑到泾阳,结果仅十六公里的路上就看到二十四辆拼装车在行驶。拍摄中,化跃意外发现有一辆大货车正拖着一辆报废车。职业的敏感让化跃觉得这里头也许有戏,于是马上叫司机跟上那辆大货车。跟了一会儿,大货车发觉有人在跟踪,狡猾地绕了几个圈子后就把化跃他们甩了。虽然被甩,但化跃记下了那辆货车的车门上印着的单位名称。顺着这个线索,他们找到了那家单位――一家物资回收公司。
按照有关规定,只有获得国家批准的有拆解报废汽车资质的企业才能回收报废车。这家公司并没有这种资质,但化跃走进单位大门,却看见一个足有一万多平方米的大院里,十多个人正忙着拆装旧汽车。化跃向他们走近时,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厕所。他灵机一动,故意提高嗓门对景延说他去上一趟厕所,让景延在此等一等。景延心领神会,装做等人的样子,来回踱步间,那夹在手中的包将这一生动的现场来了个“一网打尽”,竟然还偷拍到了一些特写镜头。而那些忙得起劲的人对此浑然不觉。
从那个单位出来,化跃和景延一阵狂奔,生怕被人发觉。收集到这么多的素材,化跃陷入沉思:拼装车跑得如此之欢,为什么没人管呢?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连续三天,化跃和景延分别扮做买车和卖车的人,一起到咸阳市工商局“体验”了一番。节目中那些工商人员的冷脸色和工商部门为了部门利益而让拼装车继续行驶的事实,就是他们不厌其烦在咸阳工商局辛勤“体验”到的结果。
离开工商局,化跃和景延打上一台车准备离去。出租车司机突然问:“你们是记者吧?”化跃大吃一惊,难到身份被发觉?就在一楞间,司机又问:“你们是哪个报社的?”这一问才让化跃心安不少。
想到去年拍这个题材亮明了身份,导致节目的“流产”,化跃 “吃一堑,长一智”,决定从采访开始到结束,始终以暗访的形式进行,没敢“打草惊蛇”。化跃他们回京后熬上几个通宵,把两次暗访的内容揉和在一期节目里,让观众第一次从电视上看到了拼装车的猖獗和泛滥。原本“夭折”的节目终于得以“起死回生”。 (《经济半小时》实习记者 /姚丹)
|
|
|